#美国PhD全奖申请经验谈(一)# 美国PhD申请的评审机制:【摘要】本文作者孙革洪老师从事美国留学高端申请14年,特别是对于美国博士Ph.D全奖申请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申请经验。
他所带领的金东方美国留学申请团队每年美国博士申请覆盖的研究领域不仅仅包括热门工程领域,如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等,还包括诸多理科领域,如物理、化学、医学、生物科学、数学及统计等。
【前言】我一直认为,美国博士PhD全奖申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因为它的申请难度高、申请周期长、申请材料技术强等特点,还在于这个申请过程不亚于做一个“科研课题”,需要整个Team的分工合作。
从分析课题的背景、文献检索、申请方案的制定,到针对申请中的每个难点进行攻关,整个申请过程是对申请团队的巨大考验。
在这个跌宕起伏的申请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不可控,比如美国教授的科研经费紧张、研究生院招收Ph.D数量有限、教授反馈不积极等等。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保持着Ph.D全奖的高命中率,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申请美国博士Ph.D全奖的体会,希望能给立志于学术和科研的申请人一些启示。
【正文】首先说明一下:这里指的评审机制,是指的博士申请人的评审过程,即:“录取委员制”、还是“导师制”。
如果是几位录取老师组成一个小组Graduate Admission Committee, 由这个小组的老师共同评审申请人的入学资格,最后整个委员会提交给研究生院录取结果,就是“录取委员制”;“导师制”简单的可以理解为系里的专业老师(即你即将加入的Group的导师)具有决定权,虽然最终正式的录取结果依然由研究生院来签发,但实际上导师如果录取这个学生,基本上从系里,到研究生院会一路绿灯,没人会反对,除非申请人的硬指标如托福或者GPA不能达到研究生院的minimum requirement(最低要求)。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疑问:这个评审制度和我有啥关系?如果真的有关系,我怎么能知道是录取委员会说了算,还是导师说了算?我们之所以区分是录取委员制度,还是导师制度,就是为了能够清晰的知道我在申请过程中,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有些人有误区,认为大牛校都是录取委员制,只有小破学校或者排名靠后的学校,才是导师制搞“一言堂”。
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其实美国大学博士全奖的评审采取何种机制,和大学的规模大小、好坏排名没有任何关系,而和你申请的专业、美国大学的评审传统、资助的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某些专业几乎都是录取委员制的,如会计,金融,经济学等,因为这类专业基本上都是系里的研究生院提供资助,而不是从导师的科研经费中提供;而很多工科专业,理科专业,多数是由导师提供资助,这类专业导师制的院校居多。
【录取委员会制 or 导师制】判断美国大学博士申请的评审机制是录取委员会制还是导师制,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如学校官网的Admission说明,教授的反馈,还有就是申请经验的积累。
并且,同一个学校的不同院系,其博士申请的评审机制也可能是不同的。
下面举例来说明:(一)、学校官网的Admission说明:在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页面,即Graduate Admissions 里,有些学校会说明录取要求,即 Admission Requirement里,明确的指出,你需要在申请的过程中,找到一个能host你的supervisor,如果不能找到supervisor, 你的申请将不被考虑。
我曾经在2012年帮助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的本科生H同学,成功申请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车辆研究中心的车辆工程Ph.D全奖。
OSU 的工学院的研究生院Admission明确表示,需要在申请过程中找到接纳学生的导致,才能被正式录取。
这个申请的过程,可以在百度中搜索:俄亥俄州立大学车辆工程OSU VE PhD全奖录取。
此外,明尼苏达双城大学也是类似的情况,请参考这篇文章:彻底改变命运的咨询电话,在百度中也可以搜到。
(二)、教授的陶瓷反馈来判断凡是有过陶瓷美国教授的经历的申请人都知道,教授们回信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表述是:“你的背景真的非常出色,如果你被录取了,我很愿意和你discuss进一步的研究领域。
”,或者是“我没有权利决定你的录取,你的申请要向研究生院提交。
”然后还附上一堆学校网申的链接和说明,这种反馈基本上可以判断教授是模板回复,但有一点是可以判断的,教授并没有打发你,这个专业就是录取委员做决定的,教授无权录取你。
(三)、申请经验的积累当然,很多美国学校的老师是没功夫搭理你的,你可能仔细查询研究生院的录取页面,然后拼命读导师的文章,写读后感,发自肺腑的表决心,最后发现no reply. 这其实很正常。
这个时候如果通过上述2种途径都不能判断,申请经验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
我每年都会总结上一年度美国博士申请的申请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总结评审机制。
因为再我看来,只有明确了评审机制,才能有的放矢,扬长避短,最后取得很好的录取结果。
如果大家在申请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我欢迎大家来探讨。
当然,美国博士申请的评审机制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不绝对。
【录取委员会制的申请“大牛”们】既然是录取委员制的,那么就需要申请人具备绝对的硬实力,大家拼的就是托福,GRE,GPA,科研,推荐等等。
并且,想在这种评审机制下脱颖而出,需要得到录取委员会所有成员的认可。
换句话说,即便有导师想收了你,但导师不是录取委员会成员,或者在录取委员会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也是没办法被这个学校录取。
因此,录取委员会制是“大牛”和“大牛”的拼杀。
如果你的美国博士申请全是录取委员会制的学校,你就需要小心了,更所谓山外有山,“牛”外有“牛”,这里可以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
2011年的时候,我的客户中有个“天才少年”,是中科大“少年班”物理专业的L同学。
他从大二就开始进入实验室跟着导师做课题,可以称得上科大的牛人了。
在联系美国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套到了MIT一位导师,这个导师对我的这个客户青睐有加,只要材料递交到录取委员会,貌似就能顺利拿下。
天才少年真的是理科界的天才,科研学术水平都是顶呱呱的,以至于托福怎么考都超不过81分!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浪费的MIT的录取,一直让我耿耿于怀至今。
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天才少年”最终获得了一个“大奖”,免学费后每年还有3万7000美金的Fellowship,这个CASE在这里可以查询到:讲述"理科男"斩获Physics PhD总统奖学金的故事。
与“天才少年”不同,2013年的申请人中,我的客户Z同学是成都电子科大的高材生,4年大学平均分超过90分,年级300多人中排名第2,托福和GRE分数在理工科申请人中也算是出类拔萃。
但即便如此,在各种中国大牛、印度大牛、伊朗大牛等世界大牛的竞争中,Z同学的申请还是被淹没在“牛海”之中。
一封一封的套磁信都石沉大海,看起来要山穷水尽之时,一个不经意的回复带来了机会:在给Rice一个教授的发了套磁邮件后,这个教授回复了邮件,说没有科研经费,今年计划不招生了。
既然教授没有钱,那只能表示感谢一下了。
但我还是不甘心,因此在给教授的回复中,昧着良心提到了“我不是看中的Funding(其实申请Ph.D不给全奖怎么读啊?没钱就等于死路一条),我更看重加入一个著名大学、在著名的教授指引下完成我的博士学位,您没钱没关系,我想办法去找outside funding。
”这封邮件发出去,我其实完全没有抱任何希望,只是对教授的回复表达了感激之恩,要知道,能收到教授的反馈实属不易,客气一下总是有必要的。
到此为止,看似没有任何转机了。
但没过几天,这个教授发来好长好长的一封邮件,把我的这个客户从头到脚夸了一遍,最后说,明天我要参加录取委员的讨论会,今年Rice的研究生院给系里一个名额,Fellowship! 我要推荐你。
多说两句,Fellowship是Ph.D奖学金的最高级别,区别于TA(助教), RA(助研)的是,不仅金额高,而且是免税的,不用干活儿就白给钱的!!!天下掉下来的大馅儿饼。
居然来自录取委员的成员,并且是没有funding的穷的叮当响儿的。
理科男斩获莱斯大学PhD 全奖录取RICE PhD EE offer。
因此,总结下来,想在录取委员制的申请中,不可预测的因素简直是太多了,如果没有绝对的硬实力,这类学校可以申请,但命中的概率相对较低。
与此相对应的,是“导师制”的评审机制,我从事留学行业10几年来,真正体会到“一切皆有可能”的评审机制,I Love it!!!【导师制的Nothing is impossible】相对于录取委员会制,导师制的特点及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也是我们取胜的关键。
导师制的核心是导师对录取具有决定权,而在申请导师制的学校过程中,下面几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研究领域要匹配Ph.D和Master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Ph.D虽然也有上课修学分的过程,但实质是要对科研有贡献。
因此申请人过去所从事的研究或者项目经历,要和导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相匹配。
可能我是学工科的出身,对于量化情有独钟,对于这个匹配度,我通常愿意量化成如下几个程度:1,非常匹配:即你所从事的科研或项目经历和导师的研究是一致的;2,匹配:你所从事的科研或者项目经历,和导师的研究属于一个专业领域;3,相关:你所从事的科研或者项目经历和导师的研究属于同一个学科领域,虽然研究内容不同,但你具备导师所从事科研的基本技能;4,不匹配: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范畴。
在过去的10几年的美国Ph.D申请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是一个本科直申博士的申请人,最终被录取为Ph.D全奖,第三等级(即:3、相关)的占绝大多数;而一个硕士申请博士的申请人,几乎全部的都是属于第一和第二等级(即1,非常匹配和2,匹配)。
这是因为一个本科生的项目或者科研经历随意性很强,能找到跟着老师干活儿的机会已经不错了,更不要提科研经历的连续深入性了。
而美国导师看重的本科申请人,不是看重你非常匹配或者匹配的科研经历,而是更看重你在科研领域里所具备的Potential (研究潜质); 但对于一个硕士申请人,美国的导师通常希望你已经具备了这个研究领域的科研经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已经读到硕士了,还没有导师所要求的科研背景,通常是不会被导师所看中的。
(二)导师有招生计划很多申请人可能不理解:这个不是扯呢么?没招生计划还招什么Ph.D? 因为很多国内高校的导师,不管有没有项目,都可以挂个名儿带上几个博士,把前几年的课题“翻新”或者“升级”一下,不用出什么成果,桃李满天下了就。
我知道这么说显得很不敬,但我从事出国留学申请10几年,接触过太多的国内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生,这种情况很普遍。
而对于美国的一个博士导师,要招个Ph.D是很谨慎的,这个Ph.D不仅仅要对导师的科研有贡献,更要出成果,结结实实的干上5年的科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