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经济学》教学大纲

《生活中的经济学》教学大纲

《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标准
学时:16
学分:1
适用专业:全校本专科各个专业
课程类别: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
开课单位:新乡学院计信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源远流长,其学问博大精深,被称为是社会科学中的“皇后”,根据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问题的不同,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人角色——家庭、企业、社会在经济舞台上的表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类研究都是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合理规划和人们的生活起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也时刻被经济学的影子所萦绕,连婚姻问题也充满经济学味道。

然而,真正了解经济学并能为己所用的人却为数不多,所以,需要“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无论多么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的现象。

”正是基于此,开设这门课,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条件、理论框架体系。

通过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分析婚恋、购物、经商、求职、就业、储蓄、消费、价格、GDP、CPI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经济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诠释深奥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用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让学生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并且初步具有经济学的思维,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多个现象或问题。

二、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
本课程结合日常生活,阐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要求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初步具有经济学的思维,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多个现象或问题。

第1章概论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收益与成本的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发生,但是要想真正懂得经济学思想却不那么容易,试图将经济学思想简单化、生活化,也就是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例子来表述。

将那些在课堂上用严谨的话语讲来晦涩难懂的思想,换以如话家常的语言来说。

(一)目的与要求
1. 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及其特征;
2. 理解“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的稀缺性”;
3. 理解与掌握机会成本和供给与需求的。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经济学?
2.资源稀缺性;
3.为什么学经济学;
4.“经济人”假设;
5.机会成本;
6.供给和需求。

(三)实践与练习
1. 储蓄与消费;
2. “痛苦”的80后;
3. 白奴;
4. 公平与平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2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从决策,交易和整体经济运行三个层次,阐述生活中常用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反应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与掌握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选择、成本、边际效用与激励;
2.理解与掌握人们是如何相互贸易的。

——贸易、市场与宏观调控;
3.理解与掌握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GDP、通货膨胀、失业与市场失灵。

(二)教学内容
1.选择(选择的经济学);
2.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4.边际效用(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5.激励(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6.贸易(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7.市场(市场通常是组织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8.宏观调控(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9.GDP(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10.通货膨胀(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1.市场失灵(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三)实践与练习
案例分析:
1. “多”和“少”;
2. “好”与“坏”;
3. 强盗分账;
4. 约会游戏;
5.幸福经济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3章供给与需求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本章从供给和需求分析入手,结合生活案例,分析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如何调节市场。

(一)目的与要求
1. 理解和掌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2. 理解和掌握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与掌握供求规律与价格;
4. 理解与掌握弹性及其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二)教学内容
1.需求及需求曲线;
2.供给及供给曲线;
3.供求规律;
4.价格;
5.影响因素;
6.弹性。

(三)实践与练习
1.恩格尔系数;
2.政府的价格策略。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4章效用论
效用论也称之为消费者行为理论,用于分析需求与供给背后的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学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 理解效用及其应用;
2.理解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3. 理解消费者均衡。

(二)教学内容
1.效用;
2.无差异曲线;
3.预算线;
4.消费者均衡。

(三)实践与练习
1.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
2.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5章成本论
成本-效益分析是个体经济行为与决策的基础,本章结合生活,回归于生活,分析经济个体的成本及其利润的关系与决策。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成本的相关概念;
2.理解与掌握短期成本及其函数与曲线;
3.理解与掌握长期成本及其函数与曲线。

(二)教学内容
1.成本;
2.短期成本;
3.长期成本。

(三)实践与练习
1.上学的成本核算;
2.日常生活决策的依据;
3.“理性”的决策及决策陷阱;
4.“拍卖”“百元大钞”。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6章市场结构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特征及价格形成机制,及相应策略分析。

(一)目的与教学
1.理解与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模式;
2.理解与掌握完全垄断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模式;
3.理解与掌握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模式;
4.理解与掌握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模式。

(二)教学内容
1.完全竞争;
2.完全垄断;
3.垄断竞争;
4.寡头垄断。

(三)实践与练习
1.中国的“寡头”们;
2.“垄断”与“竞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7章收入的由来
从生产要素的价格角度分析收入分配的差异,基于生产要素理论分析就业状况。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产要素;
2.理解与掌握劳动及其价格;
3.理解与掌握土地及地租;
4.理解与掌握资本与利息。

(二)教学内容
1.劳动及其价格;
2.土地与地租;
3.资本与利息。

(三)实践与练习
1.政府的收入分配改革;
2.“人间的天堂”与幸福指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8章真实的世界
书本中的经济学过于理想化的假设,在真实的世界当中如何修正,活学活用经济学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博弈论;
2.理解与掌握博弈论典型竞局模型;
3.了解信息经济学;
4.理解与掌握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博弈论;
2.囚徒困境;
3.智猪博弈;
4.斗鸡博弈;
5.动态博弈;
6.信息经济学;
7.逆向选择;
8.道德风险。

(三)实践与练习
1.生活中的“博弈游戏”;
2.威胁与承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课程标准说明
1.《生活中的经济学》了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视角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2.采用教师讲授、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讲授中紧密联系实际,鼓励和引导学生建立经济学思维,努力在生活中做个“经济人”;
3.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自组织专题和教案
参考书目:
1.《生活中的经济学》陈泰先,中国纺织出版社;
2.《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暨南大学出版社;
3.《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弗里德曼,中信出版社;
4.《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考试、考查与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四周一次课堂讨论,各抒己见(有可能计入期末成绩)。

考试考查方式:开卷考试或提交论文;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课堂讨论10%、出勤占10%、课外作业10%),开卷考试占70%。

制定:李义强
审定人:
批准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