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无车承运人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

解析无车承运人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

无车承运运人已渐行渐近,最近这个概念让很多物流人兴奋不已,但无车承运人真的那么神奇吗,无车承运人到底能给物流行业带来什么变化,它能改变中国物流的格局吗?中国会培养起一家中国的罗宾逊吗?叭叭速配高管来为我们深度解析无车承运人模式在我国的落地可行性。

一、无车承运人是换了外衣的物流黄牛吗?
“无车承运人”网上标准的解释:它是由美国track broker(货车经纪人)这一词汇演变而来,是无船承运人在陆地的延伸。

“无车承运人”指的是不拥有车辆而从事货物运输的个人或单位。

“无车承运人”具有双重身份,对于真正的托运人来说,其是承运人;但是对于实际承运人而言,其又是托运人。

“无车承运人”一般不从事具体的运输业务,只从事运输组织、货物分拨、运输方式和物流运输线路的选择等工作,其收入来源主要是规模化的“批发”运输而产生的运费差价,其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多样化业务形式的创新运作,以达到多方利益共赢的目的,其本身一般不从事具体的运输业务,采取轻资产运作。

“无车、整合上下游、轻资产运作、不从事具体运输业务……,”这样听下来,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咱熟悉的黄牛、信息部或大小三方物流们都就在干的活嘛。

是的,一点不错,一样的性质,最起码现在看来“表”是一样的。

当然,我们的专家和政府们说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未来的无车承运人在企业的经济、系统等软硬实力、以及信誉和保障体系上是不同的,老漂总感觉这有点牵强,这个区别仅仅是政府设置的一种进入门槛的壁垒而已,“表”上的差异,“里”子似乎一样,而对一些有实力的大三方来说,这无成承运人对他们来说似乎就是换了一个名字。

如果没区别,那是不是意味我们这些黄牛、信息部、没车的大小三方们未来都能摇身一变都变成无车承运人了呢,就像当初我们从某某运输部、某某运输公司摇身变成某某物流公司一样呢?这个还得拭目以待了。

二、让子弹先飞一会,谁能成为第一批无车承运人?
单从概念上来看,最起码以下企业都成为无车承运人:(1)配货站、信息中介(黄牛);(2)大小物流三方企业(3)物流园区(4)互联网概念的各类配货及交易平台(5)物流供应链服务商(6)部分卡车、物流设备提供商(7)部分软件平台及物流GPS服务商。

这些企业都具备了无车承运人“表”上的概念。

当然,物流行业好不容易舶来一个好听的概念,政府肯定不会让这些企业都能成为无车承运人的,最起码也要让“子弹”先飞一会,通过试点,让部分企业先成为无车承运人的受益者。

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改革试点加快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所指出的原则上试点企业应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较强的货源组织能力与货运车辆整合能力,运输经营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较高;
2.具备较为完善的互联网物流信息平台和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信息数据交互及处理能力,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实际承运人的车辆运营情况进行全过程管理;
3.具备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经营管理规范,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社会信誉;
4.具备较强的赔付能力,能够承担全程运输风险。

这个《意见》已经设定了进入门槛:即规模条件、信息化条件、安全运营条件、风险赔付条件四个方面条件,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有钱,第二要有很强的信息化手段去实现控制,第三做这些业务要有保证金,第四你必须要有一些强制保险,分担你的风险。

根据这些条件以及政府各部门透露出来的风声可判断,最先能进入试点企业的恐怕多数是目前那些所谓的“互联网+”概念的企业,如传化物流、林安、货车帮、罗技、天地汇、路歌、G7……这类货运匹配平台、物流资源整合平台、物流园区等,当然每个地区都可能会分配到一些试点名
额,一句话,各地区符合要求的“龙头”企业们都会积极去争取“无车承运人”资质的。

三、无成承运人仅是一个概念还是有实在的好处?
总体上来说,无车承运人对物流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让企业不需要“车辆”这样的重资产投资,也有资格参与到物流运输中来,这将会提升信息整合者和价值服务提供者的地位。

从目前来看,这个好处具体好处主要体现在“无车”企业也可申请11%企业增值税的开票权利,其它细节的好处目前还没看到,至于其它更深远的意义,诸如什么物流发展里程碑,什么促进诚信体系建设之类的,我想说,即使没有无车承运人这一政策,在科技发展,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物流企业们也在探索和前行,这是一种潮流,是时代在促进改变,是市场在促进企业改变,政府的这一政策只是顺应时代要求而已,个人觉得没那么伟大,不要把他看的太重,后面具体的政策推动和执行才是关键。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应该是,这项政策能否让所有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们都应该能享受,而不能通过人为的门槛设置,成为少数企业以获得这个资质成为荣誉的象征。

四、会有企业成为中国的罗宾逊吗?
这些年来,我们有很多公司都号称成为中国的罗宾逊,但从目前来看,我们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成为罗宾逊。

当“无车承运人”这一资质终于走向合法的时候,我们会有中国的罗宾逊破壳而出吗?老漂可以断言,很难,几乎没有这个可能。

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中国国情,我们95%的车辆在个体手中;我们民间有上千万中小物流企业和运输车队;我们的地大物博,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东西部货源严重不对称;我们的司机们还在为生存开车,他们文化不高;我们的货主企业们也不成熟,我们更看重运输价格,看轻价值服务;我们的高速仍在收费,有各类名目繁多的罚款;我们车辆的标准混乱,物流作业更无标准化……,所有这些,
都意味着我们短期内(最少10年内)基本没有机会产生一家中国的罗宾逊其实,我们真的需要罗宾逊吗,我们能有更多的顺丰、更多的德邦、更多的菜鸟……岂不也更好!
附:由于中美物流行业的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能否出现下一个罗宾逊,还存在以下问题:(摘自网络,具体来源已不清,望原谅)
1、税率:是为降税还是为承运?
中国物流行业现有的公路运输行业开具的是11%的增值税发票,而美国物流行业基本不用开税务发票,只需报账发票即可。

这种税务体制上的差异,使中国物流行业现有的税务成本要远远高于美国。

现在中国希望通过推行无车承运人的模式,从本质上而言,是企业希望通过无车承运人的模式降低税负成本,但单纯从商业角度考量,这样会在公路行业形成双重税制,不利于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

此次无车承运人试点文件的出台虽然解决了发证问题和监管主体问题,但是落到实际运营层面仍然有很多待解决的事项,特别是无车承运人税务方面的方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引。

在意见原文中,仅提出“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将营改增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细化试点企业增值税征管具体流程和监管要求,协调解决增值税征管中开票资格、进项抵扣、额度监管等实际问题,规范试点企业纳税行为,强化税收监管,防范税收风险。


2、行业:标准化处在起步阶段,产业成熟度低。

美国的物流产业的成熟度远远高于中国,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托盘作业和甩挂作业,大大提高了车辆的装卸效率和运行效率。

这种高度的标准化可以使物流服务产品化,也降低
了整个报价和询价的成本,通过系统可以直接生成报价。

而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整个物流市场鱼龙混杂,甩挂运输等标准化工作都在初步摸索阶段,几乎没有标准化可言,长途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在3-5天,其中包括装卸货的等待和配货的等待。

这导致了车辆平均使用效率极其低下。

而产业成熟度低也导致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基本不存在诚信体制。

3、市场:中间环节复杂
美国由于产业成熟度高,基本在物流行业中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其产业结构相对比较扁平。

而中国基本上没有30亿以上的合同物流企业,市场集中度比美国更差,而中间环节也远较美国复杂,往往在货主和最后的承运司机当中,会有若干层的转包,第三方物流无法管控到终端的司机,已经是这个行业的通病。

4、运费:结算模式差异
美国客户和物流公司的结算帐期是一个月,而物流公司和司机的结算周期也是一个月,所以不存在资金占压的情况,更有利于轻资产模式的开展。

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用更少的资金来运作更大的合同。

而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往往帐期高达3个月,更有甚者甚至6个月结算加上6个月承兑。

同时,由于缺乏诚信机制,制造型企业往往向物流公司收取高额的抵押金。

而司机端是必须当月结算运费。

这样第三方物流企业必然大量资金沉淀在应收账款上,通俗的说法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远看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近看是资金密集型企业。

往往1个亿的资金最多只能做3个亿的合同。

由于资金的困扰,导致了合同物流企业无法做大规模,形不成规模经济效应,也就无法降低市场结构层级,提高供应商的黏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