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02人文生态学 09-9-25

城市社会学-02人文生态学 09-9-25

——多是工业革命前的城市设计 第一、古代城市的形状主要取决于防卫的需要。 第二,辐射状城市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要降低到达市中 心的交通成本。
第三、同时还便于城市扩大,以及附属区域的建立。

1.2 The Gridiron City
城市的网格状结构
直线长街、直角相交,形成规则的城市街区。这 是典型的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设计——日常经济 活动的非常需要的场地。 网格状城市布局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分割 (parcel out) 城市用地,并且可以方便地买卖;也便于人 流和物流的交通运输。
1.4 The Shape of Ci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马克斯.韦伯坚持认为,中世纪的城市——有封 闭的围墙、规则的市中心、中世纪的人们知道他 们归属于哪里,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将城市整 体认同为自己的“家”——是形成城市体验的典 型。 而现代城市居民对城市考虑得最多的是其经济活 动的意义——街道、房子、工作等——它们值多 少钱?而其他的方面——老邻居的传统、宗教的 联系纽带、对城市的整体认同——可能都被抛弃 了。

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km2 2,979 3,043 1,295 1,684 220 1,101 453 518 777 427 259 492 密度 4,550 3,700 8,500 4,150 29,400 5,450 10,500 8,300 5,350 8,200 11,600 6,100 年份 2004 2004 2005 2001 2001 2005 2001 2001 2001 2001 2001 2001
在这方面,思路设计做得最为巧妙的莫过于人文生态学或都市 生态学的理论。
虽然后来这一理论范式受到了非常多的批评,但这一理论传 统仍然在继续发展,有很多的拥护和追随者。现代都市社会学集 中关注的是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主题,人文生态学家们却是以一种 系统的方式提出了这些问题。人文生态学首先将经济学、地理学 和社会学融合在一起来了。
首先假定(assumption): A、城市位于一个完全的平地上面, B、只有一个CBD, C、各个方向的交通运输都是有效的, D、城里的人都是受自利的经济动机所激励的 E、暂不考虑其他因素(如特殊地形和交通体系、 种族关系、政治和历史因素等等)。


关键的一点在于,在面对有限地城市中心土 地(及其可能带来的利益)的竞争中,只有那些 出价最高的人可以得到市中心的土地,于是在商 业区就会明显地被商家占据,并且形成CBD。 商家虽然可以挤入CBD,但商人个人却可能 是住在其外部尽可能靠近的地方。因而在CBD的 外围,地价逐步下降——随着交通成本、与竞争 者的联络减少、对顾客的吸引降低而下降。这些 地段可以提供CBD的职员居住。 地价的变化举例:
3.Classical Human Ecology ——古典人文生态学
(人文区位理论)
3.1 城乡区域结构的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关于城市与区域结构的众多思想中,大家可能忽略但却不可 忘记一个更早的渊源: 霍华德关于田园城市的设想。 1898年,英国生物学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 《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埃比尼泽.霍 华德,2002[1898,1902]《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 霍华德认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合的居住条件之间存在 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界之间产生了隔离。而城市无限发展与城 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因而需要彻底改良资本 主义的城市形式,建议限制其自发膨胀。
城市社会学(2)
Urban Sociology(2)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2009-9-27
第二讲
人文生态学(Human Ecology)与 区位空间(Location-Space)理论
1. 城市的物理形状
The Shape of The City
1.1 中心辐射状 (The Radio-Centric City)
3.2人文生态学的评价( William G. Flanagan ):
城市社会科学的职责是双重的,在研究都市空间之中的社会生 活之外,还要研究都市空间的创造——为了了解都市环境对社会 组织、人的经验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还必须了解都市环境 本身的生产过程。 因此,城市社会学必须研究城市的构成和再构成,或者说关注 城市建筑环境的构成。 人类空间的秩序遵循着各种因素相互结合的逻辑: 1、最佳地段的竞争; 2、全面有效的空间利用; 3、相邻用地的互相兼容; 4、人口规模和构成的变迁; 5、经济的扩张或萎缩模式; 6、交通运输的技术状态等。
C、城市范围的扩张与经济发展,使中层居民收入和 生活要求提高,扩大居住面积,但内城已经没有 空地,只能由城市转向郊区;
D、内城的质量较差的旧房被空置,出租给穷人。原 住的穷人过去占据较差地段,现在被新扩张城区 包围,但无力改造,变成脏乱差的穷人区。

——在中国大城市,
一是人口多,以发展为主,生活享受为次,哄抬了 中心城区地价,因而中心城区商业利润大,地价高。 二是政府和房地产商进行旧城改造时的成本较低。 三是政府实行的旧城改造,加之政府的动员能力强, 可以进行有组织的旧城改造。所以中国城市的内城区并 未呈现衰退现象,虽然环境恶劣、市政设施老旧、城中 村拥挤等现象依然存在。
1976, 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 A.J.S., 82, 2, Sept. 309-333)一样,从周围地区吸引丰富的原材料和人口。
2.2 城市用地的一般模式
(The General Pattern of Urban Land Use)
William Aloso:城市用地的理想模型 (a model of ideal case) :
(1971, „A Theory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 In Larry S. Bourne, e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N.Y.: Oxford Univ. Press, 1971, pp.154-159)

容积率(Plot Ratio/Volume Fraction):建筑项目用地范围内总 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 比例,也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 容积率(R)、建筑密度(C)与层数(H)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 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 超过2,绿地率应不低于30%。 (相关概念:绿地率)
垂直的维度—— (1)建筑物高度:高层建筑(图片资料),城 市天际线抬高; (2)地下交通、管线、供排水系统; (3)空中交通、卫星与无线电通讯系统; (4)高层与外层空间。
城市与人口活动的内部扩张——


(1)人口密度增加; (2)人口活动的速度(生活节奏、交通与通讯速度— —都市圈范围扩张); (3)空间(场地)的重复利用率(24小时开放)。

Land Value on Manhattan‟s West Side, 1970 (dollars per Sq. Ft)
Distance from CBD (1000 of ft.)

Aloso的模型认为城市有两个主要区域:处在 中心的由商家(办公室、工厂、仓库等)占据的 CBD和处于周围的住宅区。围绕内部住宅区的是 另外一个“圈带”,其面积更大。在住房变得稀 疏时,就可以看到露天影院、公园、墓地、高尔 夫球场等。再往外,人口减少,就可以见到农田 了。


1.3 城市扩张 (City Growth)的三种维度:
地平面(Horizontal) 、垂直线(Vertical) 、间隔(Interstitial)
水平面维度—— (1)平面扩张(摊煎饼),京、长、穗、沪; (2)移山填海增加面积; (3)水面——桥梁、水上生产基地、水上居民; (4)大都市区和城市群。
(William G. Flanagan,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P46)
(来源:世界经理人博克/read.jsp?aid=47136&uid=271)
中国排名 世界排名 城市 人口(万) 1 14 上海 1360 2 17 北京 1125 3 18 深圳 1100 4 31 广州 700 5 35 香港 648 6 39 东莞 600 7 53 天津 475 8 59 武汉 430 9 60 沈阳 415 10 76 成都 350 11 86 重庆 300 12 86 南京 300
(William G. Flanagan,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P45)
由此可见,人类空间的秩序是由多种因素的动态混合而产生 的。但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也是可知的,最终是可以预测的, 实质上也是人类定居的内在本质的体现,即是说,人类空间的分 布是在人类定居的基本原则本身制约之下的一种合理秩序的表现。

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
每一个城市有人口32000人,占地400公顷。外围有2000公顷 的永久性绿地供农业生产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 六条大道从中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个一占地20公顷的公园(1)。 公园之外用来建筑公共建筑物,如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 图书馆、医院等(2)。再外围是是一圈占地58公顷的环形公园 (3)。再外面是商店、商品展览厅等(4),在其外围则是住宅 (5),再外面是一条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幼儿园、 儿童游戏场及教堂(6),最外围又是一圈花园住宅。他还认为, 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以不远的地方再建 一座城市,但他坚持强调城市周围要永远保留一定的绿带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