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社区是什么?

网络社区是什么?


5.Web 2.0和社区的关系
24
6.具有Web2.0的网络社区的特点
25
6.具有Web2.0的网络社区的特点(续)
26
6.具有Web2.0的网络社区的特点(续)
27
小资料:
28
简单的聊天,而且是一群人在围绕一个主题讨论.
21

第三阶段: 时间:2003年中期 形式:互动式社区,视频网站,博客群 意义:网络社区的现代架构呈现,和前两个阶段比,这个阶段强调
的是参与,互动和共享。用户不再只是运用文字和图片来表达想法, 更增加了新的形式,像视频和音频等。
22
4.网络社区的概念
15
RSS 阅读器

第一类大多数阅读器是运行在计算机桌面上的应用程序,通过所订阅 网站的新闻供应,可自动、定时地更新新闻标题。 第二类新闻阅读器通常是内嵌于已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应用程序中。比 如IT经理世界的阅读器可以镶嵌在火狐和IE浏览器上。 第三类则是在线的WEB RSS阅读器,比如Google 阅读器。此类在线 RSS阅读器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获得RSS阅读的便 利,并且可以保存阅读状态,推荐和收藏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5
SNS创立的初衷

六度空间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创立了六度分 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 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 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 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 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则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 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 Facebook) 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13
WIKI和Blog的区别

Wiki站点一般都有着一个严格的共同关注,Wiki的主题一般是明确的 坚定的,大多和学术相关的。Wiki站点的内容要求着高度相关性。最 其确定的主旨,任何写作者和参与者都应当严肃地遵从。Wiki的协作 是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将同一个问题谈得很充分 很深入。 Blog是一种无主题变奏,一般来说是少数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 关注的蔓延。一般的Blog站点都会有一个主题,而且这个主题一般都 是很随性的。 对WIKI来讲,个性化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 及权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标。 个性化是Blog的最重要特色。 Blog注重交流,通过访问者对一些或 者一篇Blog文章的评论和交互。
18
Web 1.0和2.0的网站举例和对比
19
3.网络社区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时间:90年代初期 形式:Email,BBS,IM(即时通讯工具)等 意义:网络社区的概念慢慢开始由于它们的存在而浮出水面。
网友之间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来交流沟通,还是简单的单人 对单人的沟通方式。
20

第二阶段:
时间:2000年初 形式:论坛,博客 意义:网络社区的雏形架子开始呈现,和第一阶段相比,并不只是
全新的网络化的商业模式理念
3

Weblog:也叫Blog
定义:是指把网页作为呈现平台的按照时间日期进行排序整理的个人
网络日志,也有人把它称作网页形态的个人专栏,内容非常广泛,可 以是一篇文章,一张照片,一段录像甚至可以是一首歌曲。
之间的交流最常见的是通过留言和评论的方式进行。博客一般都是比 较随性随意的,它的功能不只是将博主(Bloggers)的意见和想法在 网络上传播,也更可以让兴趣相投的网友进行交换建议并了解彼此。
9

WIKI(维基)
定义: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
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 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 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 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 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
6
7
8
SNS(社交网站),BBS和Blog三者的区别

Blog是社交网站中常见的一个功能,可以说是构成社交网站的一个元 素。随着WEB 2.0流行,BBS里也开设Blog,也成了论坛的一部分。 BBS一般是栏目基本固定的论坛,,用户所创内容受限于论坛的栏目 和宗旨。 BBS大多数操作都是在公众页面进行,社区网站一般都是在个人页面 里进行操作。(社区是圆桌邀请讨论,论坛是进展览馆参观) 社交网站有综合性的网站(Facebook),也有分主题式的社交网站 (linkedin)。但不管是哪一类型的,都具有一些BBS所没有的特点: 1.用户可自由创建任何主题的群并展开讨论 2.用户可邀请自己感兴趣的朋友加入 3.有些社交网站设有论坛,有些设有群讨论 4. 内容由用户来创作,没有任何的主题限定 5. 社交网站允许用户借助网络平台自发组织线下活动
特点:博客可以是一个人来写也可以是由一群人来写(N3),博客
4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定义:旨在帮助一群拥有相同兴趣的网友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
应用服务。
特点:大部分的社交网络都会提供许多方式让使用者进行互动,包
括聊天,邮件,影音,共享文件,博客和参加群讨论等。

定义:
1. 从网络活动上看: 网络社区是有别于面对面的传统的真实社交,它是一群人在网上已 电子邮件和留言等为主要的沟通方式进行线上的社交活动,交流想 法,远程教育或达到别的目的。它正在成为真实社交的一种补充形 式。
2.从网络社区结构上看: 网络社区包括的元素:人,共同的主题,社区规则和互联网。
23
专题讨论:
网络社区是什么?
1
目录:

1.介绍关键词和术语 2. Web 2.0的特点 3. 网络社区的发展 4. 网络社区的概念 5. Web 2.0和社区的关系 6.具有Web2.0的网络社区的特点 7.小资料
2
1.介绍关键词和术语

Web 2.0:
定义:由美国学者Tim O‘Reilly在2004年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当传

14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定义: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
RSS订阅自己喜欢的网站的新闻或日志,一旦订阅成功它会在第一时 间通知用户该网站的新闻或日志最近的更新。
特点:用户不用一个网站一个网站,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去逛了。只
要将需要的内容订阅在一个RSS阅读器中,这些内容就会自动出现你 的阅读器里,你也不必为了一个急切想知道的消息而不断的刷新网页, 因为一旦有了更新,RSS阅读器就会自己通知用户!
统媒体开始逐渐的注意到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并积极转变自身进行媒体 升级时,大众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通过网络平台,网民的身份从被 动的接受信息者正在过渡成为新媒体里的编辑者和内容创作者,也就 是说网民和网民之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着交流互动,这个概念被称做 WEB 2.0。
特点:一种创新的网络媒体形式,一种集中的社群环续)

特点:
1.使用方便 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么叫作 “wiki”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 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 连接、图像等)。 命名容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名 空间中。
11
WIKI(续)
2.有组织 自组织的: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 演化的。 可汇聚的: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相 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可增长的: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 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3.开放性 开放的: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
12
对WIKI 内容上的信任问题的讨论
为了维持网站的正确性,wiki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一些规范, 做到既持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 这些技术和规范包括:





1、保留网页每一次更动的版本:即使参与者将整个页面删掉,管理者也会很 方便地从纪录中恢复最正确的页面版本。 2、页面锁定:一些主要页面可以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外人就不可再编辑 了。 3、版本对比:wiki站点的每个页面都有更新纪录,任意两个版本之间都可以 进行对比,wiki会自动找出他们的差别。 4、更新描述:你在更新一个页面的时候可以在描述栏中写上几句话,如你更 新内容的依据、或是跟管理员的对话等。这样,管理员就知道你更新页面的 情况。 5、封IP:因为人人都可参与,所以破坏者、恶作剧者总是存在的,wiki有纪 录和封存IP的功能,将破坏者的IP纪录下来他就不能在胡作非为了。 6、Sand Box(沙箱)测试:一般的wiki都建有一个Sand Box的页面,这个页 面就是让初次参与的人先到Sand Box页面做测试,Sand Box与普通页面是一 样的,这里你可以任意涂鸦、随意测试。 7、编辑规则:任何一个开放的wiki都有一个编辑规则,上面写明大家建设维 护wiki站点的规则。


16

Podcast(播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