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以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为学习重点。
教材由网络基础知识入手,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资源共享及因特网提供的各种服务等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网络的理论知识;接着通过对IE浏览器及“金山邮件”软件的介绍,使学生掌握网络资源的浏览、查找、下载及电子邮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高效、正确地获取信息的意识。
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2、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本章教材共分六节,第一节介绍了网络基础知识、组成网络的条件以及建立网络的目的等;第二节介绍了Windows中的网络功能,以及设置和使用网络共享资源的方法;第三节介绍了因特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连接因特网的方法;第四节学习网络浏览及检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第五节学习网上信息的下载和保存;第六节通过“金山邮件”软件,学习电子邮件软件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对于网络的分类、网络的协议这些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陌生,如何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当中总结出经验来认知这个新的概念,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现在学生会使用网络的人很多,但是对于网络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学生还是很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实例来讲解,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理解与探索的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网络基础知识;
2、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
3、因特网上信息的下载;
4、如何把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抽象的网络基础知识通俗化,便于理解;
2、网上信息搜索的两种方法:分类目录查找和关键词查找;
3、网上信息的下载和保存。
四、【教学策略】
初中部分学生对使用网络比较熟悉,但对网络基础知识很模糊,信息技术课是比较注重技术的一门课,本章前部分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课堂力求做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设计过程侧重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在实施讲授教学法时,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有目的的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综合的、深入的分析问题。
第一节网络基础知识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学生在小学阶已
经接触过网络知识,通过学习本节介绍的内容使得学生对网络基础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只要求学生对网络基础知识如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条件,网络的分类,网络的拓扑结构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可。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理论性较强,考虑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讲解过程中多
结合实例,结合幻灯片和一些网络设备,例如交换机、双绞线、集线器、网卡等设备来授课,使得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组成网络的条件、网络的分类、网络的拓扑结构有一个简单的、形象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②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2、技能目标
①学会区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并举例说明
②给出拓扑结构图能判断出属于那个拓扑结构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②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学习品质
四、【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以及网络的拓扑结构
2、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五、【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六、【教学准备】
双绞线、网卡、水晶头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