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踝关节铰链的塑料AFO1、结构特点:伏贴性好、轻、美观、易清洁2、功能:(1)跖屈止动:预防矫正马蹄畸形,改善垂足步态(2)跖屈、背屈自由运动:预防矫正内外翻(3)背屈止动:改善跟足步态(4)背屈助动、跖屈阻力:控制距下关节内外翻3、作用力系统4、适应的疾病及症状脑卒中、脑瘫、截瘫、儿麻后遗症、脊髓侧索硬化、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萎缩、类风湿关节炎、跟腱挛缩、跟腱断裂、踝关节骨折、吉兰巴雷综合征、马蹄足、马蹄内翻、马蹄外翻、脊柱裂(L1-4)膝关节过伸金属条踝足矫形器(金属条AFO)1、构成特点(1)鞋或足套(2)足镫(固定、可卸、圆棍卡钳式)(3)踝铰链:止动装置(阻档块):跖屈止动、背屈止动助动装置(弹簧):单向、多向(4)T形或Y形矫形带(5)金属直条(6)半月箍与环带2、单直条AFO(1)主要功能控制垂足和/或跟骨的内翻/外翻。
(2)作用力系统1)第一力系统位于踝足矢状面,用于摆动期控制垂足。
2)第二力系统位于踝足冠状面,金属直条放在小腿的外侧时,用于支撑期控制跟骨的可复性外翻畸形。
3)另一个第二力系统位于踝足冠状面,金属直条放在小腿的内侧,用于支撑期控制跟骨的可复性内翻畸形。
(3)生物力学性能(4)主要适用疾病及症状(同带踝关节铰链的塑料AFO)3、双直条(1)主要功能(2)矫形器的作用力系统与生物力学性能1)第一个力的系统:参见后侧弹性塑料AFO。
2)第二个力的系统:参见硬踝塑料AFO,控制足跟内翻的力系统。
3)第三个力的系统:参见硬踝塑料AFO,控制足跟外翻的力系统。
4)第四个力的系统:支撑期踝关节背屈止动,膝关节助伸,参见地反力AFO。
(3)适应疾病和症状(四)免荷AFO1、结构特点(1)AFO小腿的前方、髌韧带承重部位应前倾10°。
(2)固定式足镫,双向止动,固定踝铰链于背屈7°。
(3)金属条髌韧带承重矫形器与足镫相连的钢板向前延长至跖骨头下方。
(4)不全免荷AFO要求患者足跟与鞋底间保留有1cm的间隙,为便于鞋底的向前滚动可加用滚动底(rocker)。
(5)全免荷AFO要求增加马镫,在鞋底、马镫之间应保持2~5cm的距离,以保证步行中支撑期足尖不会触地。
2、注意事项:适当垫高健肢,训练步行中不使足尖蹬地3、功能:免除步腿远1/2部位、踝关节和足部承重,保护胫骨1/2以远部位、踝关节及足部。
4、适应证(1)短期使用(6个月内)①促进骨折愈合。
②踝关节融合术。
③足跟痛,无手术适应证,保守治疗无效(2)长期使用(6个月以上)①胫骨远端骨折或踝关节融合术后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②距骨缺血性坏死。
③距下关节或踝关节变性关节炎。
④跟骨骨髓炎。
⑤坐骨神经损伤合并足底感觉消失。
⑥慢性皮肤疾病,如糖尿病性溃疡。
⑦其他的不适合手术的慢性足部疼痛。
5、检查要点(1)矫形器的承重部位类似髌韧带承重接受腔,除了髌韧带部位要求良好的承重功能外,还要求小腿上部,特别是胫骨髁的斜面能承担一定的负荷。
(2)鞋底距离足镫3~5cm,确保患者站立、步行中足尖不会触地。
(3)马镫(免荷用的专用足镫)应大致位于足的舟骨下方,在矢状面和冠状面都有正确的对线。
(4)不论是足镫、足托或鞋底部位都应成摇椅状,以利于足的向前滚动。
(5)健侧鞋底应垫高到骨盆两侧的髂前上棘处于同一水平。
(六)AFO的常规适合检查1、穿时检查(1)是否符合处方要求(2)患者能否没有困难地穿上矫形器。
2、站立检查(1)些的肥瘦、长度是否合适。
(2)鞋底和鞋跟在地上是否放平。
(3)矫形器踝铰链轴心位于内踝下缘。
(4)鞋底、鞋内附加物(垫偏、横条、鞋垫)及T字形矫正带的位置、力量是否合适,会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疼痛。
(5)鞋和足托的前部分有无利于滚动的前跷。
(6)金属条或塑料壳的部分与腿的轮廓是否相符,两侧金属条与腿之间的间隙是否均匀,儿童用的矫形器金属条是否可以延长。
(7)AFO的上缘位于腓骨头的下方2cm,以免压迫腓总神经。
(8)患者能否稳定地站立(9)踝部与踝铰链之间有无足够的间隙。
3、步行中检查(1)步态检查(2)有无特殊的响声。
4、坐位时检查:能否屈膝105O位5、脱去时检查(1)肢体有无皮肤压迫症状。
(2)在没有任何控制下观察踝关节运动有无异常。
(3)检查矫形器内、外侧踝铰链的止动装置,当踝铰链跖屈或背屈时,是否能同时接触。
(4)从矫形器工艺和外观角度观察是否满意。
(5)询问患者对矫形器重量、功能、舒适程度、外观等方面的满意程度。
三、膝踝足矫形器(一)金属条KAFO1、基本结构:膝关节铰链、膝上直条、金属箍、环带、膝罩2、膝关节铰链种类与选用(1)自由运动膝铰链(2)轴心后移膝铰链又称为功能性膝铰链。
(3)带锁的膝铰链(4)可调节膝关节角度的膝铰链(5)多轴心膝铰链3、半月箍、环带、膝罩的位置与KAFO三点作用力的原则膝前、足后、大腿后部。
4、单侧金属条KAFO(1)结构特点:(2)功能:控制膝关节内翻、外翻(3)作用力系统:膝外翻:大腿近端外侧内向力、膝关节内侧外向力、跟骨外侧内向力膝内翻:大腿近端内侧外向力、膝关节外侧内向力、跟骨内侧外向力(4)适应疾病与症状:预防和矫正膝关节内翻、外翻优点:1、材质强度高,轻便,透气性能好;2、易观察病理变化,X线下不显影;3、安装简单,大小可调,适体强;4、外型美观,易清洗;5、实现动态康复,加速病情恢复;6、能取代石膏做任何部位的固定;7、实现全免负荷或半免负荷。
(二)全塑料KAFO1、结构特点伏贴性好、轻、易清洁、穿戴方便2、功能:控制距下关节内翻、与外翻,踝关节背屈、跖屈止动,内外侧稳定膝关节3、主要适应疾病、症状:股四头肌、踝足肌麻痹,膝踝关节不稳和膝关节过伸四、髋膝踝足矫形器1.基本构成2.髋关节铰链的品种与功能(1)单轴髋关节铰链(2)双轴髋关节铰链3.骨盆固定装置与髋关节铰链配合使用(1)骨盆带(2)骨盆架(3)模塑骨盆座4.HKAFO的适应疾病和适应症状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损伤、脊柱裂、肌营养不良五.交替迈步矫形器(一)路易斯安那大学交替式迈步式矫形器(Louisana State University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简称LSU-RGO)这种矫形器由一对HKAFO和一条连接HKAFO的硬骨盆带构成。
双侧髋铰链仅有屈伸功能,用两条带套管的牵引索相连,当患者站立位,扶着双拐或助行器将躯干向后倾时则一侧髋关节后伸,通过牵引索使另一侧髋关节屈曲、迈步向前。
(二)高级交替迈步式矫形器(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简称ARGO)这是1995年由英国Steeper公司在RGO的基础上改进后推出的,简称ARGO。
其特点是只用一条带套管的牵引索连接双侧髋关节铰链,相互交替控制髋关节的屈伸,减少了摩擦阻力。
(三)奥托博克交替迈步式矫形器(Otto Bock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Otto Bock RGO)这是奥托博克公司2003年推出的最新式的RGO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双侧髋关节铰链为双轴系统:一个是坐轴,另一个步行轴。
坐轴铰链带有锁,坐位时打开。
奥托博克RGO的倾斜步行中,可以做到当盆骨旋转十五度时双下肢矫形器的足托不会出现旋转变化,使下肢矫形器的前进方向保持不变。
这样可以使步态变得流畅、平滑,近似于正常人的生理步态。
(四)沃克博特步行系统(Walkabout Walking System)1992年Chris Kirtley 和Stewart在LSURGO的基础上开发出Walkabout步行系统。
这种步行系统没有骨盆装置,髋关节铰链装配在大腿的内侧,可以有效地控制髋关节的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运动。
借助于躯干的前倾和下肢的惯性使下肢向前摆动。
其优点是:髋关节装于大腿内侧,没有笨重的骨盆装置,重量轻,容易穿戴。
动态踝足矫形器{DAFO }DAFO适应症•DAFO主要应用于脑瘫、神经问题、发育迟缓、大脑麻痹、脊椎裂、肌营养失调、小儿麻痹、头部或者脊髓损伤等引起的踝足部畸形(如前足内收、外展)内翻足、扁平外翻足。
由于DAFO 在矢状面可动,所以也适合那些踝部不稳定的患者(如踝关节的侧向不稳定等)。
•当然不同的DAFO,有不同的适应症~适用于:•所有肌张力高、跖屈乏力和塌陷到脚趾蜷缩状态严重的内旋站立的病人;•当足部被矫正后站立时背屈得不到改善的病人;•蜷缩状态可通过手法伸直膝关节而改善病人。
适用于:•肌无力过度背屈,踝关节缺乏跖屈能力,膝关节缺乏伸直能力,紧缩髋部屈肌或腘绳肌不会出现脚趾蜷缩的病人适用于:•膝关节过伸需要后部控制的病人•由于其他原因适合需膝铰链的病人适用于:•有强烈踝部痉挛和过度跖屈的病人•尖足步态但不需要控制踝关节的病人•严重膝过伸和步态模式已建立的患者。
适用于:•有强烈的旋前或旋后固定模式的病人•有些自主控制并可以利用控制增加病人的整体功能•在坐下或行走时伴有动作缓慢的病人•有轻度膝关节过伸|屈伸上需辅助力的病人适用于:•有强烈的旋前或旋后固定模式的病人•旋前张力非常低的发育迟缓或有感觉障碍的病人•需高水平特别足部矫正的病人•在行走时需踝部自由活动的病人适用于:•需可调式的牵引控制去帮助增加维持背屈•多个诊断且可用或可不用日间的DAFODAFO的设计原理依据三点力系统矫正畸形:•第一个三点力系统限制踝跖屈,在摆动期间阻止脚拍地和避免脚拖地。
如图A•第二个三点力系统试图稳定距下关节,阻止跟骨内翻,减少肌张力。
如图B•第三个三点力通过鞋子的辅助阻止前脚内收,稳固跖跗关节。
如图C•第四个三点力通过保留矫形器的周边阻止距骨从踝穴内移出。
在小腿后侧施一从额状面向矢状面过度的力,第二个力施在脚底,第三个力是反向力施在距骨的前侧。
如图DDAFO的临床制作•取型准备工作•取型•修型•热塑成型•打磨装订•小腿后侧施一从额状面向矢状面过度的力•脚底•反向力施在距骨的前侧•试样评估取型准备工作•工作位置准备:工具材料(石膏绷带、保鲜膜、记号笔、塑料胶管、袜套、水、水盆等)•患者准备:座位、用品工具(要考虑周全后再让患者就位)取型•测量:前脚掌长度、内|外踝宽度、内外踝关节到地面距离、脚长、小腿最细围长、小腿最宽围长、第一到第五跖骨宽度•使患者足自然伸直,缠绕保鲜膜并套上袜套•在袜套上画骨突出点:第一、五跖骨粗隆、舟骨粗隆、内外踝•将准备好的脚长及小腿长度的塑料胶管(中轴线)固定在袜套上•将浸泡好的(水盆水足够淹没石膏绷带至冒泡消失)的石膏绷带取出适当挤干水,做到不自然滴水即可切勿太过。
•从膝关节下沿向下均匀缠绕,直至脚尖,主要固定踝关节。
注意缠绕时动作要连续顺畅快捷,从上至下使患者情况而定,并要边缠边抹光滑而防止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