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一)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一)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一)
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设计是依照《标准》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整体策划和具体活动安排,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音乐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学目标概述
音乐教学目标,指课堂音乐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与境界,特指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最基本的标准与层面。

它与以往教师们所熟悉使用的“教学目的”一词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的”是教师主观的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站在审视教学的角度,以传授者的身份和挑剔的心态所制定的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集中代表了以知识为本的学科体系教学观,是“以教论学”的具体体现。

“目标”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促进者的身份和接受的心态所制定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是“以学论教”的集中体现。

二、音乐教学目标分类
《标准》为音乐教学设置了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音乐教育的效应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音乐教育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有情感的教师将表达情感的音乐传达给需要不断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第一位的核心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因此,《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划分为五个小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音乐本身的表现性、实践性、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因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这一过程,才能独立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才能通过模仿逐步积累感性经验,在探究与创造活动中,在与他人的共同合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并感受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终身愿学音乐、会学音乐的兴趣与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体验;
2、模仿;
3、探究;
4、合作;
5、综合。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音乐知识与技能对于音乐学习无疑是必要的,关键是以什么样方式去获取知识和技能。

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忽略掌握知识技能的人,忽略人的情感态度与兴趣,忽略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与途径,将会继续“仓储式”的教育与“四脚书橱”的“打造”。

“教人真理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音乐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引导学生学好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方法与能力与知识技能共同成长。

在《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下列几点: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三、如何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

然而,一般音乐教师对此往往研究的不够深入,错把教学目的当作教学目标来对待,过高地估计一节课的功效与价值,甚至“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通过学习这首歌,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过于宏观的“正确的废话”都写在上面,对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也没有评价的价值。

音乐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与歌唱能力”,就等于把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教师而不是学生,因为是教师想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

事实上,判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情感体验与切实的进步,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或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

如果我们学唱了一首歌唱雷锋的歌,就把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是主体定位的错误,而且也无法就“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测评,因为通过学唱一首歌,根本无从测评学生提高了多少。

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行为方式也必定会不合适宜,只有真正熟悉、理解、研究学生的教师,才能制订出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实际水平的行为方式。

否则就会出现没有教学效果的盲目的教学活动、浮躁的不贴切的行为方式。

4、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如果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最普通、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也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了。

因此,行为程度要适当,既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那些接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例如:“至少能记住歌词或音乐主题”、“能基本正确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地方风格”、“体验创编活动的快乐”等众所能及的标准与层面。

需强调的是
1、目标的制定必须全面、具体、恰当,从三个维度设计并符合新课程教学
理念和教学实际。

2、目标一定要具体,不能太大、太笼统,同事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好测
评。

3、语言的表述要准确、无误,主体应为学生而不是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