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森林生物量调查技术培训讲座(曾伟生)20100628
森林生物量调查技术培训讲座(曾伟生)20100628
幼树30。另外,取其中的50株测量树根生物量(5cm以上 40株,5cm以下10株)。
三、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几个技术要点
(二)野外样本采集
1.基本要求 B.乔木生物量模型样本原则上按5-10个径阶组均匀分布 并兼顾到5cm以下幼树,且每个选定径阶内的样本量要尽 量按不同树高级(分3~5个树高级)均匀分布,同时考 虑冠幅、冠长等因子的差异; 本次将取样径阶统一确定为2、4、6、8、12、16、 20、26、32、38cm以上,其中5cm以下2个径阶,5cm以上 8个径阶,每个径阶取样15株,分5个树高级各3株(或3 个树高级各取5株)。
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三)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监测概况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定期(每两年出版一期)编辑出版的 《世界森林状况》报告,从1995年出版第一期以来,就 把森林生物量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因子纳入了相关的统 计表中。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定期组织开 展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也早 已把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作为 重要的评估内容。
二、第八次清查对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总体设想
为了积极推进森林生物量监测工作,在第八次 清查期间,一方面着力推进全国主要树种生物 量调查建模,逐步构建全国森林生物量监测的 计量体系;另一方面在清查中增加生物量监测 的有关调查内容,只要生物量模型一经建立起 来,就可以利用有关调查因子对生物量进行定 量估测。
三、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几个技术要点
(一)建模总体划分
纵观国内外各种文献,立木生物量建模总体的划分, 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树种。 关于树种因素的考虑,一是与立木材积模型的相容性; 二是各个树种的资源数量。因为立木生物量中树干生物 量约占70%,而材积是树干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因 此要尽量与立木材积模型的建模总体协调一致。 由于我国森林类型多样、林木树种繁多,不可能也没有 必要为所有树种建立立木生物量模型,只有数量相对较 多的树种,才考虑单独建立模型,其它树种一般按相似 性原则合并建模。
三、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几个技术要点
为了积极引导和推进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资源司 在下发《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暂 行办法(试行)》之后,又相继制定并下发了《森林生 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技术规定(试行)》和《森林生物量 建模样本采集操作规范I:乔木部分(试行)》 ,供各 直属院参照执行。 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技术要点包括如下4个方面: 1、建模总体划分 2、野外样本采集 3、实验参数测定 4、回归模型建立
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二)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及全球碳平衡、缓解全球气候 变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世纪以来,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 题。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CO2浓度急剧上升和由此导
致的温室效应,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环境 变化问题。
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二)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全球碳循环研究受到人类的普遍 关注。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居于主体地位, 森林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发表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标志着世界各国对森林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取得了一致 共识;同时,全世界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其目标是要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控制到一定程度 ,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的恶劣影响。 1997年,各国又在日本京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各 国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三)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监测概况
早在1882年,德国林学家Ebermayer就对巴伐利亚森林的干 物质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被后人引用了50多年。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 代,日本、前苏联、英国各国科学家就开始对本国主要森林 生态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 国际林联(IUFRO)于1964~1974年进行的国际生物学计划, 成为全球性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的起点。
森林生物量调查技术讲座
曾伟生
2010.06.28
森林生物量调查技术讲座
1 引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2 第八次清查对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总技术要点
建模总体划分
野外样本采集 实验参数测定 回归模型建立
一、引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二、第八次清查对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总体设想
按照总体设想,乔木生物量建模总体原则上参照原农林部 标准立木材积表(LY208-77)的分区和树种(组)确定 。考虑到部分调整和补充,最终要建立的乔木生物量模型 预计在70个左右。竹林作为特定的森林类型,也要分别主 要竹种建立生物量模型。 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建模总体原则上按森林植被群落的主要 建群种确定。初定灌木按30个类,草本按10个类。 乔木(含竹类)、灌木和草本类型的生物量模型,在国家 级层次上预计需要建立大约100-120个。
二、第八次清查对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总体设想
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建立 全国各主要乔木树种的立木生物量模型,以及各类灌木和 草本的生物量模型。 为此,国家林业局资源司于2008年12月下发了《国家森林
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暂行办法(试行)》;
并于2009年启动了4个树种(东北地区落叶松、西北地区 山杨、南方杉木和马尾松)的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试点工 作,2010年又部署了9个树种组的调查建模任务。
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三)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监测概况
我国的森林资源清查已有数十年历史。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 7次全国 森林资源清查,从2009年开始已经在实施第八次清查。但是,关于森 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的监测,仅在广东等个别省进行了试点。 为了适应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发展的趋势,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信息需 求,在第七次清查汇总统计时,汇总领导小组部署了全国森林生物量 及碳储量专题测算任务,由中国林科院具体承担完成,并在新闻发布 会上对外公布了全国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数据;在制定第八次清查方案 时,把生物量监测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把“积极推进全国主要树 种生物量调查建模,逐步构建全国森林生物量监测的计量体系”作为 第八次清查的主要任务之一。 下面先简要介绍第八次清查对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总体设想。
(一)森林生物量的概念
森林生物量是指森林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干物 质总量,一般用绝干重表示。 地上部分生物量是指地表以上的立木生物量,包括干
(木材和树皮)、枝、叶、果等各器官的生物量;
地下部分生物量是指地表以下整个根系的生物量,一 般不包括直径2mm以下细根(原因是凭经验很难与土壤有机物或
凋落物区分出来,因而把通常把2mm以下细根归入到土壤有机质中)。
三、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几个技术要点
(二)野外样本采集
1.基本要求
每一个建模样本的具体构成,应该根据建模树种的
资源分布情况综合确定,并逐级落实到不同省份、不同
起源、不同径阶、不同树高级和各采样地点。
三、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几个技术要点
(一)建模总体划分
建模总体的划分的具体要求:应该首先根据最新的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计算森林蓄积量按树种 的构成比例,再考虑与《立木材积表》(LY208 -77)建
模总体的划分相协调,同时兼顾生态地理区域和行政区
域,其中树种或树种组的分类标准要遵循《国家森林资 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
三、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几个技术要点
(一)建模总体划分
除了考虑树种因素以外,建模总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生 态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域。 生态地理区域是宏观生态系统地理地带性的客观表现, 是温度、水分、生物(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空间格 局的综合反映。 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位是31个省(未含港、澳、台) ,在此基础上再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将全国划分为华 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6个区域。
三、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几个技术要点
(二)野外样本采集
1.基本要求 C.样本选取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生态地理区域和行政 区域)、林分起源、立地条件、龄组、密度等因素,确 保所采集的样本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D.选取的样木,应为没有发生断梢、分叉的树冠正常的 林木;样木到林缘的距离一般要求在30m以上;原则上不 得选用孤立木。 E.生物量样本采样一般应集中在森林植物的生长旺季进 行,同时应避免在雨天进行作业。
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二)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贡献,代表了森林经营活动对全 球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而森林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大 小是评价森林碳循环贡献的基础。 森林生物量监测不仅是估测森林碳储量和评价森林碳循 环贡献的基础,也是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的重要参数,因 而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对促进现代林业建设、增强应对 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森林生物量调查建模工作的几个技术要点
(二)野外样本采集
1.基本要求
森林生物量野外样本的采集应遵循以下要求:
A.样本数量应满足生物量建模的精度要求,原则上每个 建模单元的样本数应不少于100个(含检验样本数),否 则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样本数量。本次要求每个树种的 建模样木数量为150,其中含5cm以上乔木120,5cm以下
1994年,国际林联出版了《国际森林监测指南》,把森林生 物量列为全球、区域和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的重要内容。
一、开展森林生物量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三)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监测概况
从世界各国的森林资源监测状况看,很多国家已经把森林生物量 和碳储量作为其中的重要监测内容。 欧洲的许多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 利、瑞士、瑞典、芬兰、挪威、俄罗斯、波兰等,在近期的森林 资源清查中均增加了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 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也非常重视森林生物量和碳 储量监测; 大洋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依托各自的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初步 开展了全国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 亚洲开展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监测的国家相对较少,但日本、韩 国、尼泊尔和菲律宾等部分国家已经在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