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本文是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过程】一、课前音乐《烟花三月》二、简介诗人1、师述:刚才那首歌好听吗?其中有句歌词叫“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住谁的手在黄鹤楼话别吗?3、引出并贴板书:李白孟浩然3、讲故事:这两位大诗人是一对好朋友呢,他们的友谊是中华文坛上的一段佳话:话说李白年轻时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名满天下的孟浩然。
当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常常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可是,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了,两人心中是那么依依不舍,李白还特意在当地最豪华、最有名的酒楼——黄鹤楼,为好朋友设宴送行(这种设宴用酒食为他人送行就叫,出示词语:“饯行”),李白与孟浩然那饯行的场面是十分感人的,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感人场面,一起来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过渡: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三、检查自读情况(一)检查词语(以词串的形式出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一江春水浩浩荡荡1、出示词串,指名读(①好,读得非常准确,但声音不够响亮!②齐读)2、指导:同学们,发现了吗?这里的词语都是写景的,所以每一个词中都藏着一道景、一幅画,下面老师想跟你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这样:我读一个左面的,你们就读一个右面的,我们要努力读出词语中藏着的画面来。
3、指导读“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读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看这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黄鹤楼)看,这就是“黄鹤楼”(出示图片一),问:你看到了什么?(它建在高山之巅,俯下身子能见到滔滔的长江,这就叫——出示词语“俯临长江”)感觉怎么样?(看上去很有气魄!)读出这种感觉来。
让我们再走近去看看(出示图片二),问:这黄鹤楼与一般的建筑有什么区别?(它那每一层的檐角都高高地向着天空翘起,这就叫——出示词语“飞檐凌空”。
)同学们,这“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多么雄伟壮观啊!来,一齐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你们看,像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把词语读得更有味道!4、下面谁再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诗人孟浩然在烟花三月要去扬州了,好朋友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饯行,并吟诵出一首名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二)检查读诗1、出示诗篇,这就是《黄》,它可是一首脍炙人口(出示“脍炙人口”并齐读2遍)的好诗,齐读两遍,问:你们知道“脍炙人口”的意思吗?(理解“脍炙人口”)2、谁又能来读好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呢?3、指名读(①字音读得准确、诗句也读得很流畅!②谁能读得更好些,要能读出诗的节奏,让大家感受到一些诗的韵味来。
谁来试一试。
)4、点拨:同学们,要真正读好这首古诗,还需要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情感。
老师告诉你们这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诗,所以诗的意思和情感就藏在课文中。
7、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速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与这些诗句相对应的语句,并把它们画下来。
交流并出示。
8、都找准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们。
(我读右边的诗句,你们读左边的语句)9、诗的大体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还有哪些具体的字词不理解吗?10、学生就不理解的质疑:(相关语句中有的词语解释一起找一找、说一说)“之”:往、去“尽”:尽头(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天的最末端。
)“西辞”:板画,说明:因为黄鹤搂在扬州的西面,所以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就必须辞别西边的黄鹤搂,所以叫“西辞”。
“下扬州”:板画,说明:因为黄鹤搂在长江的上游,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孟浩然去扬州要坐船顺流而下,所以说“下扬州”。
11、教师就“孤舟”质疑:(预设1:“孤帆”就是孤单的小船。
师评:是的,“孤”在这里有孤单、单一、单独的意思,这些都是“孤”的本意,但想想在这里,“孤”仅仅指人孤单吗?有没有更深的含义呢?)(预设2:其实这里的“孤”不仅是指船孤独,而且也指孟浩然、李白孤独。
师评:你真会读书,的确这里的“孤”字表面上写“船孤”,实质是写“人孤”,这个“孤”字充分反映了两位好朋友的内心世界。
大诗人用字果然精妙!(三)、诗文对照,读出感情1、通过刚才这么一对照、一交流,大家对诗中词句的意思一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这里的诗和文。
请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女同学的任务比较艰巨,要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男同学带进诗的的意境中去。
(男、女分角色读)2、诗很美、文也很美,你们的朗读更美,从中,我听出了一份浓浓的情,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情呢?文中有个词直接概括了出来,谁能快速地找到它。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依依惜别3、师问: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请你把这份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一齐读一读。
五、精读2—4小节,感悟“依依惜别”之情(师一边板书,一边说: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好好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请问:两位诗人有没有一开始就把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直接表达出来?(引出并出示第2节。
)1、研读文章第2节,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师抓住“藏”字质疑:他们是怎么藏的呢?(映红“仰望”“远眺”“有意不去触动”)②同学们,注意到这两个动作了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表示看的意思)追问:“仰望”是怎样看?“远眺”又是怎样看?(生答老师动作演示)③我们知道此时正值烟花三月,黄鹤楼畔的景色的确值得一看,但此时这两位好朋友真的有心欣赏这美景吗?指名说并小结:是的,他们只是希望分别的时刻来得晚一些。
同学们,一个“藏”字(板书“藏”)里面包含了多么浓厚的情谊啊(板书“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这份不舍之情。
过渡:同学们,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但是,不忍别终须别,分别的时刻很快就在眼前了,两人心中的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指板书)再也无法隐藏,瞧,李白终于举起了酒杯,说道——(引出并出示第3小节中“李白”的话)2、研读文章第3小节,再次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齐读李白的这番话。
②李白的话在告诉孟浩然什么?你能读懂吗?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a感受到了敬仰、赞美(预设1:学生谈到“您”时师述:对,“您”是一个敬辞,数一数这里一共用了几个“您”字?(六个)这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非常强烈。
)过渡点拨:李白不但一口一个“您”的称呼孟浩然,他还怎么称呼孟浩然?预设2:学生谈到“夫子”时,追问:一般的人能称“夫子”吗?(引导理解在古代只有有学识、有品行的男子才配称为“夫子”)师述:是啊,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可见在李白的心目中,他的学识之——渊博,品行之——高尚,这让李白无限之——敬仰!)预设3: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启发:从这个称呼中,你又联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自述:年长12岁的孟浩然一定像一位兄长一样把年轻的李白当弟弟照顾着;又像一位老师把李白当作自己的学生精心培养。
所以,李白无限敬仰地称他为引读——兄长和老师”。
过渡点拨: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引出“敬仰孟夫子的人品和诗篇”)预设4:【人品】师述:是的,李白还曾写过一首赞美他人品的诗《赠孟浩然》,(出示诗篇)诗中写道:(引读——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借助注释,你们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交流:他胸怀磊落,飘逸洒脱;他抛弃了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他只愿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
【诗篇】过渡:李白敬仰他的人品,还敬仰他“誉满天下”的诗篇。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能否给它找个近义词。
(名满天下、驰名中外、天下闻名、妇孺皆知等)你知道孟夫子的诗吗?师生齐背古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诵。
可见孟浩然的诗真的是誉满天下啊!怪不得“诗圣”杜甫都这样称颂他的诗句:清诗句句尽堪传。
引述: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隽永,每一句都足以——永世流传。
小结过渡: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敬仰呢?可是他们就要分别了,李白是多么不舍啊!再读这段话,看看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这份不舍?b、感悟到了“不舍之情”(预设1:学生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时”师述:古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条件也极其落后,这一别,也许——(生答:一生都见不到)所以他们还没分别,李白就在想着——“何日才能再见面时”。
预设2:这种不舍之情还“藏”在哪里?学生谈到“满饮此杯”时点拨:这酒杯中盛满的仅仅是酒吗?还有什么?师述:是啊,里面盛着不舍,更盛着他们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和李白一起满怀着敬仰与不舍,向孟浩然表白自己的心吧!(看屏幕齐读)过渡:教师口述孟浩然那番话的提示语(引出并出示孟浩然的话)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师:看,他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下若比邻。
屏显红色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想告诉李白什么呢?生交流:我们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是的,也就是说再大的空间也无法阻挡他们的友情。
师:他还运用了一句——(比喻句屏显红色),他把他们的友谊比作——江水。
师:这里的“永世不绝”既是指长江之水,更是说他们的友谊——(源远流长、地久天长)是的,再长的时间也不能冲淡他们之间的友情。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兄长和老师在宽慰着他的兄弟和学生呢?谁来像孟浩然一样宽慰一下他的兄弟。
(注意神态)③读了两位好朋友的“话别”场面(板书:话别),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指板书)。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两位大诗人的内心,分角色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分两大组读,老师读旁白。
)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场面,下面就让我们也随同李白一起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吧。
(引出并出示第4小节)3、精读文章第4节,进一步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读这段“目送孟浩然”的文字(板书:目送),边读边琢磨:这段文字中又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两位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指板书)②学生自读并交流:预设1:当学生提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时,师述:这是写景的句子,但句中的杨柳、沙鸥似乎也有人的情感,你们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出示填空:岸边柔软的柳枝在风中轻轻摇摆,好像;江上一只只沙鸥在船头久久盘旋,仿佛。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像这样借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叫“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借景抒情”)预设2:当学生提到“伫立”指名说说它的意思,问:他这样“长时间地站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依依惜别之情)预设3:当学生提到“凝视”为它找一个近义词(注视)这两个词都表示“看”的意思,那老师直接把它改成“看”字,请你们再读读,体会这样一改有什么感觉?(“凝视”是指集中全部注意力地看着一个地方,更能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