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矿山路小学王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几首送别诗,都完成了吗?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

利用课前这段时间我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搜集到的送别诗。

谁起头带领大家背几首。

二、古诗导入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黄鹤楼送别》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读文感悟(一)、检查预习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CAI:词语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1)、生不同形式感情读词语。

过渡:词语学的怎样呢?谁来读一读?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每个词中的感情。

带着你感受到的读一读,谁来?(2)、感情朗读变红词语。

(配乐读)提高点难度,将变红的部分带着感觉读一读。

(二)、读文悟情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谊共同走进当时离别的时刻。

1、美读第一自然段。

(CAI:第一自然段)引读,“暮春三月……”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

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生谈)过渡: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

暮春三月,引读2、悟读第二自然段。

(CAI:第二自然段)过渡: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依依惜别过渡: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

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指2-3名)3、品读第三自然段。

(CAI:第三自然段)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生读李白的话。

)3、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

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CAI:(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

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3、指导朗读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

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

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

说道:引读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

就让这份回忆与思念再浓一些。

岸边……引读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

他会想些什么呢?可能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能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能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能默念对孟夫子的祝福……赶紧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书签,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一写吧,要言简意赅。

分享一下吧。

相信这也是你对你的好朋友的真诚祝福。

下课后,可以直接把你亲手制作的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

我们用我们的方式表达了我们激动的心情。

相信现在你们的离别之情更深了。

将你内心的不舍再次浓浓的读出来吧。

(三)、诗文对照1、诵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AI:《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AI:范读2、诗文对读。

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吗?男生读前两句诗,女生读对应的课文内容。

后两句反过来。

诗中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如果学生谈到“孤帆”补充: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

联系上文可以借助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个词来理解,“凝视”。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四、课内拓展1、总结学法把握内容——抓关键词——感情朗读——诗文对照2、运用学法,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老师模仿课文,根据《赠汪伦》改写的《桃花潭送别》。

3、小组展示交流五、回归诵读。

CAI:《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送别》过渡:多情自古伤离别,让我们满怀依依惜别之情再来诵读这两首诗。

六、课外延伸1、小练笔,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模仿课文,像我一样,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在小练笔本子上。

老师会欣赏的。

就让我们伴着这首《送别》结束这节课吧。

别忘记把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啊。

板书: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

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文文章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基于这样的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并对教案中的以下几点的设计较为满意:1、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以文章中“依依惜别”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比如:抓住“藏”、“一会儿一会儿”、六个“您”、“终于”、“依然伫立”、“凝视”、“孤帆”等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平日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干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3、配乐朗读,渲染氛围。

在学生朗读两人深情话别时,我播放了古筝曲《知音》,在学生深情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给学生配上了古筝曲《别亦难》,学生在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读得动情,读得出彩。

4、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而且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

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孟浩然的诗《春晓》以及其诗的风格的介绍让学生对孟浩然的诗誉满天下有所感悟,补充孟浩然人品及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对他人品赞叹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孟浩然人品的高尚,进而对李白敬仰孟浩然的感情感受得更到位,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课上过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感到十分不满意,以上几处预想之中的“亮点”也没能出彩。

下面就这节课中不够完善的地方逐一反思:1、抓关键词体会人物感情这个方面处理不够自然巧妙,尤其是对“凝视”一词的处理很生硬。

当我让学生感知李白在凝视远去的朋友后,拓展了有关“看”的的词语,学生说了许多词语,比如“环顾”、“眺望”、“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瞻前顾后”等等,之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其实这儿学生生成的资源非常好,可以继续好好利用。

这时如果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词能换‘凝视’吗?为什么不能?”,引发学生讨论,得出因为这深情地凝视中包含了李白对孟浩然太多情谊与不舍。

这样的处理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白对好友的一片深情。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这个环节的处理也有些遗憾。

当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此时此刻的李白有什么话要对远去的孟浩然说时,教师在一旁“无动于衷”,所以学生很难进入情境,交流的时候,自然说得也不充分。

如果这时我配上深情的一段文字旁白引导、煽情,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我相信会有助于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生成精彩的答案。

另外因为课前预设得不够充分,课堂上我更多地在关注自己的教案,而忽略了学生的发言,学生许多的精彩资源不能巧妙运用,所以课堂中生成得不够精彩,关于预设与生成也值得我好好反思: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如果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而我这节课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

因此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

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

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