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目录论文提纲 (1)论文摘要 (1)关键词 (2)正文 (2)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2)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 (3)三、如何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参考文献 (6)论文写作提纲论点的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阐述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其次,根据《民法通则》分析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

那么,怎样才能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口号的提出(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1、法律人格的平等2、法律权利的平等3、法律义务的平等4、法律对待的平等(三)坚持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意义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状1、从法制建设的发展史,看我国由“人治”走向法治。

2、用事实说明建立法治社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三、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的几点建议怎样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抓好三个环节摘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原则。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之时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法律人格,权利,义务,对待的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法律虽然规定了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着“形式平等”和“事实平等”。

三、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的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和外资,民营,个体等。

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对执法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抓好法律制定,内容,实施的平等。

关键词:公民、法律、平等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原则。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是中国当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先驱法理理念。

尽管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包括我国的宪法,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仍然使我们对这一原则在生活中的适用产生困惑。

那么,如何做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就这一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本人认为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的自然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虽然同时使用了“公民”和“自然人”的两个概念,但它在本质和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该法所使用的“公民”概念和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3条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显然,从法律的角度看,在一个国家生活的自然人,不等于就是该国公民;“自然人”的范围,大于“公民”的范围。

公民,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

自然属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于自然生理规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体。

公民的法律属性,是指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以一个国家的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应由国家法律加以规定。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和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民法通则》还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无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的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因此,我们说的“人人平等”是一种能力上的平等,行为能力上是不平等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1954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庄严地写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文革期间,这一法律原则遭到“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直到1982年,法律平等原则才被重新提出并被再次写入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当今世界各国关于权利的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

从字面上看,“平”就是没有高下之分,“等”就是没有大小之别,因此“平等”的本义就是没有差别。

而法律平等就是在法律上没有差别。

那么,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本人认为,所谓法律平等,就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法律人格的平等、法律权利的平等、法律义务的平等和法律对待的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在宪法和法律中通常有两种权利,一种是所有公民都享有的普遍权利,另一种是宪法和法律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规定的特殊权利,即法定特权,如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外交人员的外交豁免权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二胎生育权等。

对于这种权利,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人也都是平等的。

当然,宪法和法律做出这种规定,必须有充分合理的根据。

法律权利的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的平等,在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在具体进入权利领域的时候,公民能否依据自已的能力获得所需要的权利,是权利主体自身的事情。

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是法律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法律只能承认它的存在。

正是由于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才出现了公民享有权利的千差万别,公民不能因此而抱怨法律的不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平等的义务是平等的权利实现的条件。

如果公民不履行平等的义务,则其平等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保障。

平等的义务,应把平等的责任包括在内,因为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义务,即不履行法律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是所有的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等,其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所有的人不论其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身份有多特殊(除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享有的特权),一旦违法犯罪都毫无例外地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由于每个人在具体情况、关系和属性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平等对待不可能是绝对的,毫无差别的。

平等对待是相对的,合理的差别对待恰恰是平等原则所允许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它能充分地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群众树立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其次,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使得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司法人员保持廉洁;第三,它鲜明地反对法外岐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第四,它要求人人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享有宪法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从1954年新中国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到1982年这一原则重新写入宪法,到党的十六大把坚持这一原则作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功之路,标志着我国社会将从此由“人治”走向法治。

应当肯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我国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法机关以公正执法、执法为民为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公正,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得以很好的贯彻执行,从成克杰、陈希同,胡长青等高官的伏法,到重庆“大姐大“谢才萍,韩桂芝、马德之流的落马,从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查处,到红塔集团董事长玉溪烟厂厂长褚时健的入狱,不仅反映了党中央进行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平等原则正在被重视和正在被贯彻执行。

还有佘祥林冤狱的平反,给人们更加强烈的震憾。

人们从这些事件中看到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曙光,看到了建立真正的法治社会的希望。

但是,勿庸讳言,当前我国在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

因此,我们所谓的法律平等还只是表现为“形式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与“事实平等”在现实中仍有很大的差距,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法律虽然规定了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法律平等的原则并没有被严格执行。

有时候,某位领导一句话,该立案的案件被迫搁浅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嫌疑人被强令放掉了,不仅使法律遭到严重亵渎,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就犯罪分子而言,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没有得到追究,对另一些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人来说就是一种不平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绝不是个别现象。

更有甚者,个别执法人员在办案中“看人下菜碟”,该重处的轻判,该从轻发落的从重处罚,不是“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而是看当事人地位的高低,身份的尊卑,金钱的多寡。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平等”便名存实亡了。

二是法律自身的局限性。

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政治地位的平等,一种权利和资格的平等。

在这种“平等”之下,所有的权利、机会、利益都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人们享有平等的地位和资格去竞争这些权利、机会和利益。

这便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机会平等,但机会平等只能保证在竞争时的起点相同,而不能保证实际结果的相同,即结果的平等,因为要使权利、机会成为现实的利益,还需要一定的手段和途径,而个人所具有的手段和途径是受其自身素质影响的。

这说明要实现“形式平等”和“事实平等”的一致还需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它告诉我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我国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法机关以公正执法、执法为民为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公正,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得以很好的贯彻执行三、如何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出法律之上的特权。

”这不仅对法学领域或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起了推动作用,而是对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那么,怎样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一是抓好法律制定的平等这一环节。

前文谈到在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法律本身的不完善。

这就需要经常不断地制定和完善法律。

如何确保法律制定的平等,关键是使全体公民都有权平等地参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