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威廉姆

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威廉姆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下)》P598-601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选自《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威廉姆肖至此我阐明了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既然人们一直不太注意去阐明这两个重要概念,因此第一章的研究,只要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各种问题能提出一种新的看法,可能就会由于其本身的正当权利而具有某种价值。

然而鉴于目前研究的特殊目的,我们需要认真揭示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概念。

澄清这两个概念对于准确地介绍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必要的,同时还可以表明,马克思的见解至少在概念上是连贯的。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马克思所展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既考察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同时也考察与我们的题目尤为密切的、处于不同生产方式过渡之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

本章坚持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并力图揭示哪些是马克思考虑到了的内容。

对马克思的这一主张作错误的理解(常常是由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曲解所引起的).曾导致一些人否认马克思有赋予生产力以其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这一意图。

然而,如果调查研究表明,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远非通常所理解的那些明显谬论,那么.人们或许就不会感到有必要把马克思从其自身困境中解救出来了吧。

详细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历史上的辩证法并非易事。

马克思本人很少致力于说明生产力决定论的特征,他的解释者们也与他一样。

马克思把精力花在具体地研究这一动力的作用上。

所以,以后的一些章节将联系马克思论述过的特定历史过渡,来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这些具体的研究将会为我对马克思所作的“工艺的”解释提供证明,同时还有助于阐明其中所包含的决定论的模式。

对比之下.这一章的考察将是比较一般的、初步的。

在这里必须提出的一些问题.是为我以后考察马克思的一系列思想一牛产力决定什么,怎样决定,为什么决定等等作准备的。

但是,由于缺乏了马克思本人关于这些问题以及有关问题的任何详尽评论,所以这一章不允许我求助于我早先所求助过的那种逐字逐句按原文解释的方法。

尽管如此,我在这里还是打算把马克思理论学说的性质尽可能全面地、连贯地、明白地展示出来。

不幸的是,人们对这种理论提出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经常有一些人暗示我们,马克思有理由持一种特殊的见解,而这些暗示,在他们能够帮助说明马克思的更为清楚的观点的地方,就成为问题了。

在某些论点上,马克思的不足之处,必须成为我探究的终点。

我的目的不是重新刷新马克思的历史模式,以便使它能够经得起当代的批评,即使能够做到的一点。

相反,我的日的在于。

揭示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因为我没有把显然站不住脚的观点---马克思不可能认可的观点强加于马克思。

我认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是历史中具有动力性的、决定性的因素。

但是(如上所述),这种决定因素的性质和后果,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也不乏反对“技术决定沦”者——反对马克思强调的“技术决定论”。

因此,作为开始,我将公布一些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第一性地位的、附加的引语.在阐述这种第一性地位以后,我将提出作为这种第一性地位的根据,分析马克思提供的历史解释的一般质.并考察这种第一性地位对生产决定论所产生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第一性地位以上的讨论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本身的内容都很清楚地说明,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关键在于人们的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家们因各种原因想阻止把这一论点归之于马克思,冲淡《(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表述了一种为马克思毕生赞同的观点。

甚至在《哲学的贫困》这本马克思在其晚年仍十分重视的早期著作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观点也是很清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吗?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的唯物主义观点的进一步提炼。

可以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较高关系的出现有赖于生产力的观点。

“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这时用“交往形式”以及一些有关词语来表示他们后来称为的“生产关系”,但是已经有了贯穿于马克思成熟著作中的这一观点: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是他们的物质生产、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下举三例:“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

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的形式。

当一方面分配关系,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定的历史形式,和另一方面生产力、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扩大和加深时,就表明这样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总之,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国家的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状况随着物质生产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474、488~4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在这些段落中所阐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主旨,是关于历史的发展。

虽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它在非原著文献中被令人作呕地强调着),但是,马克思还是认为,生产力是历史变革的长远的决定因素,区别以下两种类似的论断,对于澄清马克思的观点,也许是有益的(因为马克思本人没有作这种区分): (1)生产关系的变革始终是生产力变革的结果;(2)生产力的变革总是要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是论断(1)而不是论断(2)声称生产力的变革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必需;是论断(2)而不是论断(1)声称生产力的变革可以满足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

生产力的变革既包括现存生产力的改进——即一个社会内部既有生产力内部的变革,也包括那个社会据以作为生产力的要素的创新。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人们对生产力和与其他人的关系在性质上的变化,是“劳动”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这些变革不包括作为这些变革条件的特定的人或生产力的变化,是由有关变革的关系的性质或类型决定的。

同样,马克思通常并不关心特殊的、个别的关系的变化。

试想一家停业的制造商,这家特定企业的劳动关系不再存在这一事实,意味着这种特定社会经济结构起了变化(尽管这显然是无足轻重的),意味着它的生产关系起了变化。

然而,马克思事实上只对这些关系的类型(不管是“劳动”类型还是“所有权”类型)上的变化感兴趣。

上面的论断(2)是说明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但这一论断是有问题的。

首先,生产力的变革可以由现存的生产关系加以调节。

试想一个木匠使用一种新的稍加改进的铁锤代替他的旧铁锤,或者试想在同样的工作中,一个较有技能的木匠代替了一个才能较差的木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论及的关系可能有更高的生产关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同样的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很显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协调时生产力也可能进步。

其次,更好地调节现有的生产力,或利用以前未开发出来的劳动力,不一定马上可以见效。

无疑马克思主张,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但那是在一种彻底的历史形式中的变更:当人们的生产力发展时,他们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不得不去适应它们。

马克思所想象的是一种先于任何重大(上层)建筑质变以前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增加的压力。

这种压力在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以前,实质上已经逐渐集结起来,而且,社会生产关系根本转变的确切性质和时间选择(尽管对于马克思来说不是这种根本转变的基本的必要条件),往往还要取决于上层建筑方面的因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虽然这些斗争领域不纯粹是经济关系的附带现象,但它们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是由于生产力的更为基本的压力,才在历史变革中发挥它们的作用。

由于生产力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可能不会马上产生,并且可能为上层建筑方面的因素所影响,这一思想揭示了马克思历史进化观念中的某些重要内容。

但是确切地说,它并不降低这种生产力变革引起的生产关系变化的效能。

关于第一点(即生产关系不必为适应生产力的进步而总是变化),它明显地损害了关于生产力的效能的观念,但是,人们可以认为(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比较接近),对于任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来说,存在着生产力的某种进一步的发展,足以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至于这种进一步的发展是什么,需要经验的研究才能确定。

这一点与前面提到的两个论断的第一个论断有联系。

因此,马克思确实坚决主张生产力的变革对任何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是必要的;不能认为上层建筑因素对这些变更有重大的作用。

所以论断(2)教导人们用生产力的变革来解释生产关系的变更。

没有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就不可能改进——也就没有变革的动力。

这一论断具有以下保留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有时也容许上层建筑现象对经济基础有(某种)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生产关系,使它们发生变化。

虽然这种公式不太明确,但是很清楚,他们认为这些改变只限于规定的限度内。

所谓规定的限度,就是为生产力所规定的限度。

所以,尽管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总是生产力变革的直接结果,但在一般情况下,或在其他任何实质性的关系变化的情况下,情形仍然是这样。

因此,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担负着解释生产力的重任。

二、为什么生产力占支配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其他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些经过他们深入思考并作为奠定他们唯物史观基础的观点。

所不幸的是,他们为支持这些观点而提出来的论据,往往是轻浮的、草率的。

说什么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的前提”;说什么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等。

这些论据很难表现这个领域在理论解释上的首要地位,它们仅会使人深信物质生产对其他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解释物质生产占有支配地位。

正是这一点,可能使他们失去判断力,从而导致这样一种不完全的推理。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上有某些偶然的失误,但他们是在试图说明和捍卫他们关于历史的一般观点。

对比之下,他们没有去陈述他们为什么深信生产力在物质生产的社会基本领域中起决定作用的情况和理由——虽然他们常常主张生产关系确实随着生产力增大的结果而变化,但他们对于为什么一定会是这样,只不过暗示了一些线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