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

《咏柳》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春姑娘已悄悄来倒了我们的校园,看──(出示校园春景图)。

生:欣赏。

师:怎么样?欣赏了美丽的校园后你想说点有什么吗?生:春天是温暖的。

生:春天是生机勃勃的。

……师:是呀,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优秀诗、文。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被柳树的的美所陶醉了,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诗。

(出示课题《咏柳》)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

师: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课件出示诗歌)生:歌颂,赞美柳树。

师:那么,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生:是大诗人李白的好朋友。

生:是伟大的诗人。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诗已了解了不少,接下来请大家在已有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用美丽的校园春景来感受引入咏柳,让学生更自然的进入诗的境界。

)生:读,做记号。

生: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能力?生:有表情的朗读。

师:真是一幅美丽的画。

如果声音再柔和些就更美了。

谁还想再读一读?愿意一起读的就一起来。

生:尽情朗读。

师: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生:我读懂了“碧玉”,它是绿色的玉,用来比喻柳树颜色翠绿。

生:写出了柳树生机勃勃的特点。

师: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师:还读懂了哪些?生:明白了“绿丝绦”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生:我读懂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生:学生用赞美的语气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

(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通过交流朗读来品味柳树的美丽,体会三个比喻句的精妙。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

)生:开始写。

师:配乐师: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春景图?生:在河边湖畔,一棵棵高大的柳树,垂挂着无数根细长而柔软的枝条,时而吹来一阵温暖的春风,千万根柳条抖动着细嫩小巧的叶子,随风摇曳。

师:啊!多么美的春天。

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让学生在写作交流中再次感受美。

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生:想,开始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觉得春天更美了。

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生:想。

师:好,老师为大家挑选了几首好诗,请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读。

课件出示《绝句》、《宿新市徐公店》、《春晓》等。

(通过拓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

)师:多么美的诗,多么绚丽的画,怎能不让人喜欢和向往。

今天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生:我要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生:我要画一幅春天的画。

生:我要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喜欢的作业下课。

《小池》教学实录一、揭题,了解学生已有基础。

1.出示诗歌于黑板。

学生自由读背。

2.师:这首古诗哪些小朋友会背了?谁来背背?(指名三人背诵。

)3.师:有些同学已经会背了,那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把它读好,读出诗的味道,还要把里面的字认一认。

【现在的小学生阅读面是比较广的,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也很好,特别是一些古诗之类的,很多学生都会背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从零开始。

按照学生的的已有基础进行教学,也是我们新课程倡导的。

既然学生会背了,那就先让他们背一背,然后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要把它读好,读出味道。

这样的设计是比较实在的。

】二、初读,大致了解诗的大意。

1.指名朗读师:那么现在谁愿意将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生:------泉眼无/声/惜(细音)细(惜音)流------(读音和停顿都有问题。

)师:你能把第一句再读一读吗?看清楚拼音。

(该学生还是没有读准确。

)师:你先坐下,我们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朗读,等一下再请你读一次,相信能读正确了。

(指名另两位学生读后,再请他来读,果然读正确了。

师生共同祝贺他。

)2.揭示作者师:刚才的同学在朗读时,都将诗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他是谁呀?生(齐):杨万里!板书:宋杨万里师:是的,《小池》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在诗中写了一个怎样的小池呢?学生自由读后发言。

生1:一个静静的小池。

生2:美丽的小池。

生3:这是一个长着荷叶的小池。

师: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是春天。

生2:不对,应该是夏天。

因为夏天才有荷花的。

生1:可是这儿没有荷花。

生3:这里有荷叶,荷叶刚刚长出来,所以这是早夏。

(前面学过《早春》。

)师:有道理,只是我们不说早夏,是初夏。

板书:初夏【虽然有些学生已经会背诵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的,有些学生连正确朗读还是有困难。

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学生已有的基础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通过耐心地引导,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是也有很大的提高。

这是很重要的。

实施新课程之后,老师普遍反映,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所以我们要给学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

】三、再读,读通读顺诗句。

1.听课文录音。

这首描写初夏小池的诗写得很美,我们怎样来读好它呢?先来听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吧!3.指名叫一些学生来读或者背师:她哪些地方已经读得好了,不足的地方又在哪儿?谁愿意将它指出来?4.小组互相朗读.还没有读的在小组里读,读给同学听听,互相纠正共同进步。

同桌两人互相读。

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同桌把每句诗读通顺。

5.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古诗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本课的教学,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质量。

】四、交流,简单了解诗意。

师: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生1:我读懂了泉水是没有声音的,泉眼“无声”惜细流。

生2:我读懂了泉水是轻轻地流过的,是从“泉眼无声惜细流”知道的。

生3:我知道了荷叶刚刚长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是从后面两句读懂的。

师:你能在插图中指一指那刚露出尖尖角的荷叶吗?指名该学生上来在图中指出,其余学生一起朗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4:老师,那我有问题了,为什么蜻蜓是“立”在荷叶上,而不是“停”?生5:“立”在荷叶上就是“停”在荷叶上。

像杂技表演那样倒过来了。

师:哪里还读不懂?生:“泉眼”是什么意思?大家似乎一下子解释不出。

师:那我们来看看插图,你认为泉水是从哪边流出来的?生:是从右上方流过来的(指图)。

师:泉眼也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就在这边。

生:“惜细流”的“惜”我又不懂了。

师:你们谁能用“惜”组词吗?生:珍惜,爱惜。

生2:哦,就是泉水爱惜流水。

师:是啊,泉眼珍惜地让泉水轻轻流出。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是我们老师最难把握的,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个讲解词句的意思,不但学生不能理解,而且他们也没有兴趣。

本课的教学,老师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

学生从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入手,说得明白,也听得懂。

从教学的效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对诗句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比如“立”,比如“惜”,这些词语,如果我们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五、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1、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师:这么美的诗,让老师也来读一读好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 学生练读,激发想象。

师:我们男生读一读,(问女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女生1:我看见荷叶长出了尖尖角,有一只蜻蜓在上面休息呢!女生2:我看见大树的影子映在水中,很美。

……接着反过来,女生读,问男生。

男生1:我看见泉水轻轻地流着,蜻蜓飞过来,立在荷叶上,荷叶刚刚露出尖尖角。

男生2:我看见诗人杨万里了,他站在一个凉亭里,把这首诗写了下来。

男生3:还有很多的小朋友,要来这边玩耍呢!……【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

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

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

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六、画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师:你能把这样的情景画一画吗?师:你觉得在你的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呢?生1:荷叶,泉水,大树,蜻蜓。

生2:还有太阳!师:为什么要画太阳?生2:因为这是个晴天。

树阴照水爱“晴”柔。

师:好!谁愿意来黑板前跟老师一起画一画?最后大家一起画一画,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和老师一起画,师生一起画,其余画在纸上。

将诗与画,情与景融为一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