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次主要讨论了伤寒兼证的三个方证,葛根汤的适应症,大青龙汤的适应症,小青龙汤的适应症。
葛根汤的适应症,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伤寒论》讲义上没有仔细描述过的,就是那个阳明经脉受邪的,阳明经表症。
我们引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中的一段歌诀,“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这个证候是葛根汤的适应症之一。
葛根汤的适应症之二,那么就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是讲的寒邪在太阳经脉,所以用葛根汤发热散寒,疏通经脉,这是葛根汤的第二个适应症。
可见葛根汤这个方子,即可以治疗阳明经表受邪,也可以治疗太阳经表受邪,太阳经气不利,因此它就也完全可以治疗太阳和阳明合病。
太阳和阳明合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葛根汤治疗呢?那就是太阳和阳明合病,必自下利。
在《伤寒论》中,关于太阳和阳明合病,有兼见喘而汗出的,有兼见下利的。
兼见喘而汗出的,我们用麻黄汤来治疗,因为麻黄汤本身就有宣肺平喘的作用。
如果太阳和阳明合病,兼自下利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疗。
一方面因为下利是中焦里气升降失调的表现,中焦里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于表,而不能布傅于里的这个症状比较突出,所以我们用葛根汤解阳明经表之邪为主。
另一方面,葛根这个药,又有升阳止泻的作用。
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我们当然要选用葛根汤了。
当然,太阳与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不能布傅于里,出现胃气上逆,不下利而呕吐的,那我们就在葛根汤里头加半夏,来和胃降逆止呕,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
以上是葛根汤的适应症,就是这三个方面,其中第一种情况,阳明经表受邪,是根据后世医家的研究给它补充的。
关于大青龙汤的适应症,讲得很清楚,就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不汗出而烦燥,这是第38条的内容。
至于第39条,我讲的是湿邪郁表,阳郁化热,郁热挠心。
但是这两种证候,无论是寒邪郁表也罢、还是湿邪郁表也罢,都有阳郁化热,郁热挠心的心烦,在外面都有不汗出而烦燥,都有不汗出这个症状,这是大家应当需要注意的。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
要用大青龙汤,它一定要有表症,没有表症,不能够用大青龙汤。
所以在大青龙汤适应症的第38条,第39条,都提到了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因为少阴病本身当真阳衰弱的时候,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它可以有肢体燥动不宁的燥烦。
而大青龙汤的适应症,它是烦燥。
烦燥和躁烦在临床上有时候症状容易混淆。
所以你千万不要把一个真阳衰微躁烦症误认为是阳郁化热的烦躁症。
如果误用大青龙汤,后果将是不甚设想的。
当然,对大青龙汤适应症的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也有人把它解释成在表的寒邪有一种化热的倾向,所以身就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身重是热邪壅塞气机的表现。
但是这种在表的寒邪有化热的倾向,变成了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但是邪气仍然在表闭郁,所以仍然是无汗的。
讲义还有许多医家就是这么解释的,这个观点也是提供大家参考。
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大家也非常熟悉,它是治疗寒邪闭表、里有水饮、外寒饮入内阴,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而见到的咳喘。
这种咳喘,我们上次课也谈到了,以咳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为特征,这才提示了是个水寒内盛,水饮犯肺,由于水饮之邪内盛,水饮之邪又是变动不拘的,所以他常常可以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因此小青龙汤的适应证有许多或见的症状,就是有的人可以见到这样的症状,有的人可以见到那样的症状,像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这都属于水邪浸自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或见症。
这个小青龙汤以温化水饮为主;大青龙汤以解表发汗为主。
大青龙汤用到了石膏,小青龙汤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如果寒邪闭表,水饮内阻,阳气郁扼,兼有心烦的话,也可以在小青龙汤中加石膏,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这张方子,桂枝、麻黄、细辛,我上次说过还有干姜等等并用,辛温燥烈有余,尽管它用了五味子,用了芍药这些养营,这些保护阴液的药物,但是毕竟辛温燥烈有余,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对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作,用上三付五付,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继续用了。
因为这些辛温燥烈的药,有伤阴动血的弊病。
其中的细辛,我上次说,细辛作散剂不过钱,也见于《本草纲目》,也用宋朝人的《本草书》,那是作为散剂不过钱,因为如果量太大的话,可以引起一些中毒的反应。
所以在临床上,必要时,细辛也可以适当的用量大一些,10克20克,你看临床报导,有用10克的,20克的,也有用30克的等等,治疗寒饮射肺的咳喘,还有人治疗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西医诊断为病毒综合症的,这些都有报导。
但是我应当补充强调的一点是,细辛含有黄樟醚,黄樟醚是一个已经公认的一种致癌的成分。
所以用细辛的时候,必须确实是寒邪闭表,疼痛等等,你量可以超过钱,做汤剂,量可以超过钱,但是还是不能常用,不能久用,这是我们应当补充的。
我们涉及到许多经方,经方的药量呢,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所以今天在临床上,许多人用经方的时候,就不知道我们临床上的用量,和汉代的《伤寒论》中的《金匮要略》的这些药量之间,怎么能够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这里插一段小小的,另外一个题目,这就是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
我们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掌握药物剂量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比方说,我们已经学过了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3两,如果你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呢,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如果桂枝汤里头,吧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那么它的作用呢,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你看剂量有没有关系呀?我前一次课还曾经提到,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这三个药的剂量比例,应当是3:2:1,如果你把它调过来,麻黄、桂枝、甘草剂量比例,变成1:2:3的话,那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又比方说,五苓散这张方子,它是桂枝用量最少,泽泻用量最多,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比例组成的散剂,给实验动物来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5 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来吃呢,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因此我们掌握汉代的剂量,掌握经方的这种药物剂量的比例,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张仲景,他是汉代的人,所以他所写的书,他所引用的方剂,应当是汉代的剂量,汉代的度量衡制,这一点好像没有人提出特殊的异议,所以我们就需要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其实考察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的,不太困难的一件事情,首先我们可以查史书,班固的《汉书.律历志》,它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1200个黍米,这就是12铢这么重,“两之为两”,也就是两个12铢是1两,那不就是24铢吗?为什么衡重单位中用这个“两”呢?就是在制定这个衡重单位的过程中,最初的、最基本的单位是12铢算一个单位,两个12铢就叫1两,当然它就用这个“两”字来做为衡重的一个单位了,“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这段话,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它的计量单位和它们的进位关系,计量单位用了铢、两、斤、钧、石,它们的进位关系是两个12铢是1两,16两是1斤,30斤为钧,成语有一句话叫做“千钧一发”,那就是用1根头发,吊着1000钧的东西,钧是个衡重单位,30斤是1钧的话,那么千钧就是30000斤,那当然是比喻相当危险,另外衡重单位还有一个石,4钧为石,我们应当提醒大家的是,这个“石”字在后世,它是作为一个容量单位,它念[dan],但是在汉代,在这里,它是作为衡重单位,它念[shi],那么现在我们拿1200个黍米称重,说这就是半两,可以不可以啊?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拿什么地方出产的黍米啊?是拿新生产的黍米呢?还是放了一年,陈的,已经比较干燥的黍米呢?你把它作为一个标准的衡重单位来计量的话,是不是能够大家都公认,这就是准确的计量呢?你是拿河南产的黍米呢?你还是拿北京产的黍米呢?所以这些都存在着问题,我们从出土文物的考察来看,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历史博物馆藏着东汉司农铜权,这就是国家的一个农业管理的最高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这个标准的衡重器具,按照当时的衡重器具的系列来看,这是个12斤的权,那么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等于250克,汉代的一两,除以16的话,那等于15.625克,我们为了计算方便起见,就把1两说成是15克,差一点点,没有关系,我们就把1两说成是15克,是为了计算方便,好,关于衡重,我们就谈这么多了。
下面我们就谈容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志》还是说“千二百黍实其龠”,1200个黍米,放到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叫什么呢?叫龠,最小的容量单位叫龠,它能够盛1200个黍米,“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把两个龠合起来“为合”,就是把两个龠扣起来,它这个容量就叫合,为什么容量单位中用了一个“合作”的“合”字?因为最初的时候,它就把最基本的两个龠合在一块,这就叫1合,当然作为一个容量单位的时候,它就不读[he]而读[ge],因此,以这个“合”字,就作为了一个容量单位,“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就是汉代班固《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容量的5个计量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呢?龠到合之间是二进制,合到升,升到斗,斗到斛之间是十进制,龠、合、升、斗、斛,这是5个容量的计量单位,我们仍然是刚才的理由,拿黍米1200个,约约它的容积,不能够被大家所公认,这就是汉代的标准的容量计量单位。
所以我们还是看文物,汉代出土的铜合、铜升、铜斗、铜斛,在北方的许多博物馆里头都放着,你看故宫博物馆就有许多小铜合,铜合小到我上次说的,没有办法用手直接拿着,所以要加一个长长的把,我们初去看的话,以为这是一个小勾呢!实际上它是个铜合,那么铜升呢?就是这么大一个升,因此我们从实际文物考察来看,1合等于10毫升,1升等于200毫升,1斗等于2000毫升,1斛当然等于20000 毫升了,山东博物馆有一个大斛,拿去盛小米的话,就是20000毫升,我们北京的历史博物馆既有铜合,又有铜升,又有铜斗,这个铜斛我记不清楚了,因为那个铜斛很大很大,好像也是有一个的,我好像有这么个印象,所以有文物存在的话,这个问题就很好考察了,因此我们每次,你比方麻黄汤,每次吃8合,那就是160毫升,那么这个桂枝汤,每次吃1升,那就是吃200毫升,和我们今天的人喝药量的多少,不就是差不多吗?麻杏石甘汤方后,麻杏石甘汤我们还没有学,方后有一段话说,“温服一升”,底下接着说了一句话,“本云黄耳杯”,所以后世有的医家就说,这个话可能是衍文,说什么叫黄耳杯呀?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整理《伤寒论》的人,也许不是不叔和了,还有人在整理和抄,所以他抄的时候呢?他照着另外一个本子抄,那个本子原来不是写的“温服一升”,而是“温服一黄耳杯”,所以校勘的人呢,他改成“温服一升”,但是他把原本上是什么,“本云”嘛,原本说的是什么呢?原本是说“温服一黄耳杯”,把那个“黄耳杯”,他自己改了个“升”,这就流传到我们今天说,“温服一升”,实际上原本是“温服一黄耳杯”,那么“黄耳杯”是什么呢?我们历史博物馆,有好多好多的黄耳杯,是古代的一种饮器,就是喝水的东西,它常常是雕漆的,木头做的,雕漆的,常常有一个耳朵,这个耳朵呢?贵族家庭都镏上金,所以就成了黄耳朵的杯,这个黄耳杯是个椭圆形的,为了喝东西方便呢,加一个耳朵,在这儿加一个耳朵,所以这个耳朵呢,是镏金的,拿起来这么端上,这么一喝,这个黄耳杯盛多少,整整盛200毫升,就是1升,所以“本云黄耳杯”,就是说,原来是说服一黄耳杯,也就是200毫升,也就是1升,所以这就证实,1升就是200 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