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结构主义

第十一章 结构主义


1962年,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出版了《野 性的思维》——书,该书末章“历史和辩证法”批判 了萨 特《辩证理性批判》的基本观点,引起轰动,此事标 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的主流地 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迁移到法国。
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涌现了前、后“四 子” 作为突出代表。“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 科、 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 托多洛夫和勃瑞蒙。前、后四子共8人,其中,前 四子加上巴尔特,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的“五巨头”。
11.1.2 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
结构主义文论的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一是它的一般性的泛学科特征,二是具体考察其 文学理论的特征。 首先看结构主义的一般特征。结构主义思潮 的一般特征集中表现在对“结构”概念的独特理 解上。
再看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自身的基本特征。 第一,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第二,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 第三,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 第四,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
90年代的历史诗学批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首先 由对具体作家创作的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逐渐转向 对文学创作体裁演变作历史的宏观研究;其次在研究 过程中拓展了研究的范围,增加了对不同国家、不同 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的研究。历史诗学批评还 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借鉴和运用当代人文科学 研究的许多新方法如语言学分析方法时,仍然注意从 历史和社会变化的背景中去考察。
11.8 当代俄罗斯文论的最新发展
11.8.1 历史诗学批评
建立历史诗学的批评体系最早是由俄罗斯科学院 院士维谢洛夫斯基在19世纪末提出来的。他认为,历 史诗学的任务在于,从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诗歌 创作的规律和评论这一创作的标准。这一批评理论是 要使原来从诗歌历史发展中阐明其历史本质,转向研 究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
(3)象征符码,它在文本中有规律地重复,是 在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模型; (4)行动性符码,指在文本中能够合理地确立 行动结果的序列; (5)文化性符码,它指在文化系统中形成的用 以证实公理的符码 。
11.4 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
托多洛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叙事作品,从结 构主义“科学”的角度对文学加以分析。他在 1969年 提出了“叙事学”的术语,从此早已有之的对叙 事作 品的研究才有了一个学科名称。 托多洛夫对叙事学的关注集中在叙事时间、 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等几个主要方面。
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创立的,当他们在给符号学命名 时,两人分别使用了上述不同词汇。 真正使符号学产生影响并在文艺学领域付诸 实践的,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和他的美国女弟子苏 珊· 朗格。美国学界常将他们两人的理论合称为 “卡 西尔—朗格符号学”。
11.5.2 当代文学符号学的新发展
在当代,符号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 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是,人们在对符号形式的研 究中,开始把符号与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内涵联 系起来。在这方面,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和前苏联 塔尔图学派的洛特曼都有相当影响。
11.2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
11.2.1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概述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 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20至30年代,原俄国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雅各布森移居布拉克之后 形成的布拉格学派,一方面仍将文学“形式”作为 研 究重点,另一方面又开始研究抽象的文学“结构”, 它是俄国形式主义到法国结构主义的中介。
11.6 文学叙事学简述
11.6.1 叙事学的界定
叙事的研讨在西方文论中有久远的渊源。亚里士多德 在《诗学》中提到文学的六个要素,情节居于首位。情节 就是叙事之事。 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它主要研 讨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 品的人物特性、叙事视点、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 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其中,叙事视点与结构占有突 出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
11.1 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11.1.1 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
首先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 换。《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有一个革命性的范式 转换,即在语言学中倡导共时性的观念,而这同传 统语言学一贯以历时态的角度来看待语言有根本区 别。
其次是“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一是对“深度模式”的追求。在西方的学术思想 中,历来有着本质/现象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认为任 何事物的存在,它的由来和发展,都得由它的内在本 质来说明,所以,许多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就在于 它对于事物的规定性有着特殊的阐释,这种内在性质 是在现象底层的具有深度的东西,并且在阐释它时又 是从某一普泛的模式来立论,因此不妨称之为深度模 式。 二是当代西方人的主体性面临着消释的状况。
叙事视点在作品中有一个基本定位,但它也可以 有变动游移,使叙事有一种更广角的摄取故事内容的 角度。 在叙事视点中还有不同的“聚焦”作用。 在叙事视点上,叙事人的讲述可能就是作者的讲 述,也可能与作者有距离。
11.6.3 文学叙事的模式
叙事模式是叙事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 问题。
11.7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狂欢化诗学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人类的笑文学。 第二,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 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 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如史诗等)、轻“低 俗” 文学(如小说等)的美学立场。 第三,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 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
11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结构主义文论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 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的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传 统,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极致;同时,又开启解 构主义那种颇具颠覆意味的解构思想。
结构主义文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 一个观点统一的学派,其内部的差异很大;同 时,它也可以同其它思想体系联姻 。结构主义主 要地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 式” ,这一注重事物“构造”和“关系”的思维 方式, 是从整个结构主义思想的基本假设逻辑地推衍出 来的,并渗透到结构主义文论的方方面面。
11.2.2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
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学,其中 对神话和土著人文化仪式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课题 紧密相关。
11.2.3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阐说
阿尔都塞理论与文学关联紧密的是对“意识
形 态”的阐说。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 与其 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承认了 它的虚幻而非科学的性质,但更为重要的是又提出 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
11.3
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 结构主义的文论
11.3.1 巴尔特的早期思想
巴尔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并未自认 为是结构主义者,但他的思想立场无疑具有结构 主义者的特征,同时在70年代以后,他又明显转 到了更新颖的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去。
《写作的零度》是巴尔特的成名作。巴尔特所说 的“零度”写作也就是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 体性 的遮蔽,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 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 于个人之上的状况。 巴尔特在指出零度写作时又是对其加以批判的, 在他看来,作者创作要用一定言语来表达,同时,这 种言语是用一定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的,言语与文体两 者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创作。
11.5.3 结构主义与文学符号学
符号学是一门学科,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两者 虽然性质不同,但在外延上却时常交叉起来。可以 说,文学符号学在当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结 构主义运动的实绩和赫赫声势。在60年代结构主义鼎 盛期,文学符号学获得较大拓展。 格雷马斯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 阵”,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 诠 释。
11.8.2 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
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最新发展的主要特 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文学、文化等研究的交叉。 第二,由对语言符号体系的研究,转向文化符 号体系研究。 第三,宗教符号学研究的深化。
11.8.3
宗教批评
在当代俄罗斯文论发展的潮流中,宗教批评是唯 一的一支距今历史最短的批评力量。从宗教的角度来 研究文学,自古有之。然而,在当今的俄罗斯,由于 原有信仰的动摇或毁灭,不少文学评论者已转向宗 教,力图完全从宗教研究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现象,甚 至撰写文学史。宗教批评已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学批评 中的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文辑入了 他的《批评论文选》中,他在文中对叙事文学作品从 三个级次上作了分析。 首先是功能级。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 在功能级中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其实可能包含 了某种意义。 其次是行动级,它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 再次是叙述级,巴尔特分析了关于叙述者的不同 观点。
第四,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以狂欢化思维方式 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运用超语言学的方法,重视 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分析,走出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 架。 第五,发掘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潜力,把人们的思 想从现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用狂欢化的享乐哲学来 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主张世界 的可变、价值的相对。
11.7.1 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 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巴赫金指出的是主人公 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 的对话关系。他借用了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 说明 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
巴赫金还进一步解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 的这种复调结构特点 : 第一,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 或对象,他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 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第二,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着 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 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 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第三,复调小说由 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 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