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大水学校徐沙沙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诊断、调节、鉴别和激励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和原因分别进行了追溯和深入分析,进而在理论和操作层面上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一、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源起及发展17世纪班级授课制的形成标志着课堂教学的产生,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而产生的。
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变化。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强调是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编写教案和教学设计评价。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即学生、经验、活动,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都强调对教师知识教学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评价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策略,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这些目标并达成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国外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发展对工作带来的实际变化及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
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依据教学理论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知识的教学即知识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被介绍到我国,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迅速开展起来。
此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其评价内容大多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展开确定的,以李秉德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以下几个方面,即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在这之后我国的教学理论发展迅速并且逐渐成熟,随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旱多样化发展。
国内的教育家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注重对教师的评价,以王汉澜教授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
有的教学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如赵明仁、王嘉毅认为,从教师对学生、学生之间、学生自我在知识、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方面以及教师自我教师对学生在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上的表现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利性较强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出现了异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侧重在奖惩、晋升或降级、加薪或减薪等方面,过分关注评价活动结果,通过等级划分(优、良、合格、差)对教师进行鉴别分等,或者把课堂教学评价当作工具,简单地从外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核、鉴定等,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过度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反思等功能体现甚微。
很难客观公正地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际水平,对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突出。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归纳为:课堂教学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全面性较差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偏离新课程改革的轨道,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表现在特别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过分注重教材分析的评价,尤其是课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教学评价中“重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尤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重视。
大部份学校仍然是按照教学要素分解法对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分解形成的,如把课堂教学要素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
或者从教师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教师的教态是否认真饱满,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工整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有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详略得当等等,注重教师的“教”偏离考虑学生的“学”。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化凸显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理应有多元的主体来实施,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身、同行、专家、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而目前大多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任课教师会感到恐慌,感到自己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而且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或晋升。
教师同行们对被评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特点比较了解,即使能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的评价,但受制于诸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同行教师平日都在一起工作,相处地和和气气,谁都不愿因为自己触及他人不足而惹是生非,评价的结果往往都是肯定和赞赏。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小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参与评价完全没有必要,他们的理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真实的,他们有的是因为教师的某一次批评产生厌恶教师的情绪,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就会把不满的情绪通过评价量表表现出来学生评价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不能相互结合当前国内的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简单的定性描述;二是偏重于定量分析,这两种评价方法各有优缺,但任何一个都达不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准确性,因此信度、效度不高。
单独地崇尚量化评价,仍然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但课堂教学中有些方面是无法量化,如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因素。
这些方面即使能够量化,也是带有主观判断的成分。
单一的量化评价缺乏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个性的表现及教师在教学中的进步和发展以绝对的抽象的分数来表示教学活动貌似精确,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复杂的过程,单一的量化只会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无法从本质上抓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使教育过程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丢失。
所以,不利于教师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影响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原因分析(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滞后我国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队伍及其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督导评价机构、评价的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文件中对评价的吸纳运用等基本是空白。
只是到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才有了一定的发展。
近20年来,这些方面尽管有长足进步,但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的客观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制约在我们理性地探讨评价理论仅仅有短暂的历史时,我国传统考试评价制度却有了千余年的历史(中国隋唐兴起的科举考试首开了笔试考试的先河)。
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中国的教师和学生往往通过外在的评价来得到认可和发展,而不是靠自身内在的品质来获得应有的一切。
因此,当新的评价体制要求用于内在的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时,便不能很好地适应及采取有效的对策。
(三)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物化课堂教学评价我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这往往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常常为追求自己的业绩,显示推进改革的力度,过分推崇“看得见”的评价。
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未能结合自己学校或自己的专业学科背景来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不在提高内在精神品质上下功夫,而是受评价指标体系驱使,不断追求外在的、物化的、数字化的、虚假的发展。
(四)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消极的影响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对课堂教学过程有着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是最具有发言权的群体。
可以说他们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充分理解时,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积极转变。
但是由于教师们的自身情况和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每个个体对新课程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也各有看法。
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效果的策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评价理念,这种理念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某些方面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无论是评价理论的研究者还是评价的具体实施者,都需要在教学中慢慢摸索,对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探究,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更好实施。
为此,以下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一)理论层面1.深层次转变评价理念在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看教师教学模式。
更应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自由个性的张扬、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民主、学生之间的主动合作、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交往状态。
观察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投入学习之中,学生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评价一节课时要关注课堂教学氛围,新课程课堂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改变过去课堂沉闷压抑,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确定,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广度。
从深度来说,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还是被动的迎合老师;从广度来说,全班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还是只有各个层面的少数学生参与。
(3)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在于学生课堂思维。
学生要有思维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即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倾听、独立思考;是否善于交流、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能从异议中彼此得出肯定性的评价、分享见解。
2.构建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制度新课程改革根据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提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涵义是多面的,同时也要依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内容进行选择。
在实施中我们应该坚持如下基本策略:(1)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显然,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和有效,必须考虑评价主体队伍的多元组成。
(2)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定性评价为主,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定性评价统整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我们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建立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