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务必速速占领认知高地——“罗辑思维”2016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有感

务必速速占领认知高地——“罗辑思维”2016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有感

务必速速占领认知高地——“罗辑思维”2016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有感罗振宇,一个胖子,前央视制片人,两个女儿的父亲,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

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NTA传播创始人申音(已退出,经纪人模式最终崩盘,申音占82.45%、罗振宇占17.65%)、资深互联网人吴声合作,打造了知识型视频自媒体平台《罗辑思维》(现CEO为李天田,网名“脱不花”,前虎嗅等财经媒体专栏作者);以“有种、有料、有趣,在知识中寻找见识!”为价值观,以“死磕自己,愉悦大家!”为口号,以“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服务商和运营商”为定位。

微信公众订阅号“罗辑思维”语音,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发出,365天全年无休;死磕精神的最典型体现是每天早上六点半的60秒语音;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非要60秒,但罗振宇看来,60秒代表一种仪式感,代表对用户的尊重,通过死磕和自虐获得用户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任;现平台活跃用户800万。

视频节目每期50分钟,每周五在优酷网播出,全年48期;电视台在录节目时,通常会有提词器,但《罗辑思维》决不这么做;罗振宇要完全采用纯脱口秀的方式来进行讲述,节目充满强烈的对话感,出现BUG就立即从头重录,每期不到一小时的节目都要花8—10小时才能录制完成;现频道粉丝数172万,累计视频播放次数4.5亿次;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上线,专辑播放量逾3.7亿次。

至今团队150人;2015年10月20日,《罗辑思维》正式对外宣布完成B 轮融资,估值13.2亿人民币。

本轮融资由中国文化产业基金领投,启明创投等跟投,同时,柳传志、柳青、柳林、俞敏洪、李善友、包凡等圈中大佬也以用户的个人身份参与了罗辑思维的投资。

2014年11月3号,罗振宇在其微信公众号里宣布要在当年12月31号晚上举行一场跨年演讲,名为《时间的朋友》,同时宣称要将这个演讲持续办20年(以后每年的同一时间),并预售20年的门票99张,售价40000元;18年的门票300张,售价36000元。

最终客单价4万及3.6万的听众资格7小时卖完,即99人乘以40000=396万,300人乘以36000=1080万,7小时销售VIP席位1500万元;一个人的普通创业者席位定价3000元,如卖1万人就是3000万,加起来约4500万,这就是中国第一自媒体的威力。

2015年的最后一天,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5》跨年演讲在北京水立方落下帷幕。

这场盛大的知识跨年,为大家盘点了2015最热的几个话题:互联网恐慌、资本寒冬、“妖股”、O2O大战、IP、互联网公司发展等等。

2015年12月31日,《时间的朋友2016》如约而至,优酷独家直播创下纪录,长达四个小时的直播,人均观看时长超68分钟;上线18小时,优酷会员播放量即破百万;当晚深圳卫视直播的“时间的朋友”2016罗振宇跨年演讲与五大卫视跨年演唱会正面火拼,在11点05分节点以1.69%的收视率居全国同时段第一;而且拿到了VIVO、宝马、暴风TV、六个核桃等知名商家的赞助……彰显了强大的内容粘性。

以上是背景……罗胖究竟讲了什么,有如此大的能量,听完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有什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特此整理记录如下:******************引言部分-神转折的一年****************** 在引言部分,给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罗胖对创业者宏观广阔的定义:“我们定义的创业者,不仅仅是指那些拥有一家公司的人,只要他是试图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更多的人达成协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他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创业者。

”听到这句的即时感觉是:醍醐灌顶、跃跃欲试、心潮澎湃、骄傲自豪……很庆幸的自己现在做的不是修一条铁路、盖一栋高楼这样的有价值但是循环往复的事,想到现在要做的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虽前途未卜但总抑制不住一种风萧萧兮的壮怀激烈之感……激动之后冷静下来,又被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包围,怎么做?从哪里开始下手?能不能做成?要付出多少?付出了有没有结果?……但是好在答案马上出现了:“创业者的世界里只有两样东西:有待解决的问题,正在尝试的办法。

”“每个创业者都在小马过河。

”尝试!尝试!!尝试!!!想到就要去做,不做永远不知道行不行的通,唯一办法,试错否定试错否定试错否定……最终找到路……站在原始森林手中只有一把刀,要么找路、要么等死;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回忆起来,俞敏洪、马云、柳传志、史玉柱、郭德纲……人都是逼出来的,所有成功光环掩盖的都是被荆棘划破无数次愈合无数次纵横交错的疤痕,没有那个能皮肉不伤的出来,出来的人站在台上不太愿意提过程的艰辛,因为没有意义,没有出来的人根本没有资格站在台上,我们不会知道他们的存在。

有创业基因的人需要被放到原始森林的中心,需要给他一把刀,剩下就是他自己的事。

所以罗胖说的是“你问王健林,王健林叫你先挣一个亿,这经验对你有毛用。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讲述了2017年正在起飞的五只“黑天鹅”,包括时间战场、服务升级、智能革命、认知税和共同体危机。

******************展望部分——时间战场****************** 时间战场: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时长为18250亿小时,时间正在成为一个残酷的商业战场,未来,有两门生意会特别值钱:第一,帮别人省时间的生意;第二,帮别人把省下来的时间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虽然罗胖的切入点是对互联网企业,但就产品观上来说,他的“时间站场”论是有普适性的,其背后逻辑几乎对所有产品都适用;至今都对置力中国张匡圣提出的产业地产的本质是:“空间服务商、时间合伙人”,这个概念十分认同,并始终觉得园区运营可类比产业地产项目;谁能帮客户节约最大的成本——时间成本,谁就有商业价值,谁就有资格得到高回报、高利润,因为商场是真正的“时间就是金钱”,短期内市场容量有限,谁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强占更多市场份额,谁就是赢家;比如今天跟耿宏伟交流的,一个全国范围做农资产品的客户,看中的就是咱们全国范围内良好的政府资源,这就是价值,就是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独有别人没有的,就是利润点,但是没有做开发,若有一个部门可以能把全国范围的政府资源维护起来,描述一个基本情景“这百县的农业局局长都认识,打电话都能接,约时间能约上,甚至有个百县农业局长微信群”,这个部门对现在大部分涉农企业来说就是可以付费的对象,因为这个部门能给他们节约不可估计的时间,也就是为他们赚到没法预计的钱;再反思下,团队中应该没人能够清楚的说出一个农业企业发展全阶段所需要的服务有哪些,哪些可以通过自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最终帮他们省掉无谓的时间浪费,比如电商上行的产品标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程序、“药准字”&“食健字”&“食准字”批准文号获取……等等可以想到的,这是个问题。

******************展望部分——服务升级****************** 服务升级:未来的商业应当走父爱逻辑,乔布斯就是父爱式商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态度粗暴冷峻地跟用户说,来,这个是好东西。

下一个消费升级的方向是给用户提供他们还不知道的好东西。

“服务即广告、产品即营销。

”这是曾经看到至今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被灌输了太多“客户就是上帝”、“薄利多销”传统的商业思维,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大家都有些畏手畏脚,生怕得罪客户、生怕失去客户,究其根本,还是自己对自己产品不认可的自卑,也有可能是产品确实是初期阶段,初期到还没有说服自己;这就需要一边不停的打磨产品、一边不停的去在客户那边做试水要反馈、初期既要不断的努力去做好又不要可怜巴巴的期待从客户那里得到正向反馈,然后从中获取动力继续不断的去努力,这就是创业之所以被称为“非人经历”的原因,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还得奋力前行,想想吧;多少创业者在等待正反馈的路上被负反馈打击的一蹶不振,最后作罢,比如我短暂只有不到一年的创业经历,比如王连岗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四次创业经历;罗胖现在很牛逼,现在可以说“老子是爹”、“老子给你的就是好的”、“老子给的你就好好学”,他不会站在台上说他当孙子的时候多么可怜巴巴,爷都是从孙子熬出来的;没学会当孙子,没有资格当爷,“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没有资格谈人生”,大抵如此。

******************展望部分——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人工智能让世界恢复了原本的复杂性。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相当大:首先,全世界43%的人工智能论文都是中国人写的;其次,我们每年能毕业上百万的工程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像我们中国人一样通过各种买买买、卖卖卖向互联网贡献数据。

挺长见识,现在从事的行业对接度不高、也确实不太懂,共鸣不多。

大家都知道大数据行业肯定会变得牛逼,不过除了业内人士貌似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骑上这头大象;只记得曾经有个荷兰上市的胶南农业企业,叫欧勃亚园艺,跟刘佳对接过一次,他们的农业数据分析体系还是给我们俩留下了深刻印象;仅此而已,这一部分,别的没有。

******************展望部分——认知税****************** 认知税: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

认知这个战场还有一个很残酷的逻辑:一旦被占领,再难有他人的立足之地。

“争夺有限的认知,这是下一代商人的使命。

”深以为然!深以为然!!深以为然!!!所以此篇感也以此为题;对这一部分简直是认同的不能再认同,然后“推彼及此”,发现了现在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在温室农业领域并没有一个公认的IP占领认知高地,并没有!是整合那些零碎的准IP成一个大IP等着收“认知税”,还是等着打认知战?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究竟是要做大而全的泛农业,还是只做细分领域的温室农业方向?这是做品牌渠道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没找到答案的问题。

现在的商业模式是基于可控园区的“1+X”创新孵化模式,既然定语是“基于可控园区”,核心产品“1”的着力点又是入园企业,是不是所有品牌及渠道的准确指向都是有温室需求的农业企业?另,经历了罗辑思维从创始至今的全过程,能清晰的梳理出其商业模式的演变过程,而现在他的商业模式我觉得是最可靠、最可行、最有前途的一个;第一阶段,在平台上做产品推送、做过广告中介,比如相亲活动、比如其他组织线下活动的线上召集人、比如有逼格匠心制造同价值观的产品(买过月饼、台历、跳蛋、柳传志的柳桃、)推送……第二阶段,买书,从买的书里找到话题点,在视频节目中展开,然后刺激听众买书的欲望,后来升级到取得一些国外优质图书的国内中文首发、复原一些经典书目再取得首发等……第三阶段,得到APP,这个比较靠谱了,就是那个“翰林院”的比喻,上线17个专栏订阅,都是各个行业的大咖,大咖定期在上面分享自己的专业方向的内容,除了《罗辑思维》订阅价格是1元/年外,其余16个都是199元/年,简单一加总订阅量是58.5万人次,乘以199元/年,结果是1.16亿,我艹,1.16亿!《罗辑思维》订阅量是43.9万,1.16亿还得加43.9万!这还不算上面电子书的销售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