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回收车间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1 目的碱回收车间燃烧工段的碱炉是公司重大危险源之一,为保证碱回收车间操作人员及检修人员在生产操作和检修过程中对突发性事故的应变处理能力,能正确及时处理突发事故,将事故对操作人员和设备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最大限度地保障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
2 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碱回收车间燃烧工段生产区域内发生的危急健康、安全和环保事故的应急处理。
3 职责3.1 生产技术部与安全环保部负责本预案的审核。
3.2 碱回收车间负责本预案的编制和修订。
3.3 碱回收车间负责本预案的执行。
4 重大危险源应急处置方案4.1高温烫伤4.2 碱炉炉膛爆炸4.3 碱炉爆管4.4 溜槽爆炸4.5 电气火灾5 指挥机构6 应急预案6.1 高温烫伤本车间生产区域内蒸汽、黑液、绿液、烟气、冷凝水及取样点等存在有高温烫伤的危险,故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并谨慎操作。
各岗位的防护面罩、防烫手套、专用工具要完好齐全,严禁在未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和无专用工具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烫伤程度分为三度:I度:仅为表皮烫伤,表现为局部干燥、微红肿、无水泡、有灼痛和感觉过敏。
II度:II度分为浅II度和深II度。
浅II度伤及表皮和真皮,表现为局部红肿,且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深II度表现为皮肤发白或棕色,感觉迟钝,温度降低。
III度:为全层皮肤烫伤,深达皮下脂肪、肌层、甚至骨骼。
6.1.1 烫伤人员救护6.1.1.1 如有操作人员不慎被烫伤,当班班长应根据烫伤情况进行人员救护和事故处理。
6.1.1.2 严重烫伤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作好人员救护准备。
6.1.1.3 对伤员进行简单的救护处理,首先把溅有高温介质的衣服迅速脱下,若难以脱下,则用剪刀剪开,立即用清水冲洗浸泡,以减轻疼痛和肿胀,降低温度,无法冲洗时,则用冷毛巾冷敷患处。
6.1.1.4 如果局部烫伤点较脏和被污染时,可用清水浸泡,但不能用力擦洗。
6.1.1.5 患处冷却后,到医务室用灭菌纱布或干净的布覆盖包扎。
包扎时要稍加压力,紧贴创伤面,不留空腔。
6.1.1.6 烫伤后出现水泡破裂,又有脏物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冲洗,并保护创面,包扎时范围要大些,防止污染伤口。
6.1.1.7 手和手臂的烫伤,立即将伤手和手臂浸泡在冷水中,浸泡患处冷却后敷烫伤膏,再用干净布巾或灭菌纱布覆盖包扎。
6.1.1.8 胸部和颈部的烫伤,立即脱掉或剪开溅有介质的衣服,有条件时用冰袋冷敷,以收缩局部血管,并迅速送医院作进一步救治。
6.1.1.9 眼睛烫伤,立即将面部浸入冷水中降温冷却,并迅速送医院作进一步救治。
注:烫伤后应敷烫伤膏,不能用紫药水、红药水、消炎粉等药物。
6.1.2 现场操作处理6.1.2.1 烫伤事故处理人员必须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同时有专人进行安全监护。
6.1.2.2 立即将伤员抬离危险区,根据伤情进行对应的处理。
6.1.2.3 查找事故点,关闭相关阀门,必要时关闭总阀。
6.1.2.4 如是管道或阀门泄漏,当泄漏点冷却下来后,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6.2 碱炉炉膛爆炸碱炉是碱法制浆生产装置的重要设备,它是一种承受高温高压、具有爆炸危险的特殊设备,如发生爆炸将直接危及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会造成设备严重损坏,对公司财产和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的损失。
6.2.1 碱炉发生炉膛爆炸事故的原因6.2.1.1 大量水进入碱炉炉膛与大量的高温熔融物接触发生爆炸。
6.2.1.2 水冷壁管发生爆管后水与高温熔融物接触发生爆炸。
6.2.1.3 点火前未吹扫合格或点火失败后未重新进行吹扫,强行点火造成炉膛爆炸。
6.2.1.4 正常运行过程中,天然气熄火造成大量天然气进入炉膛造成爆炸。
6.2.1.5 正常生产中空气/燃料比调整不当,造成二次燃烧而引起爆燃。
6.2.2 碱炉爆炸现象6.2.2.1 炉膛内有爆炸和破裂声;6.2.2.2 燃烧无故严重失常;6.2.2.3 蒸汽流量降低或给水流量上升而无明显原因;6.2.2.4 提高给水量后汽包液位仍继续下降;6.2.2.5 非界外蒸汽管网原因碱炉压力有逐步降低趋势;6.2.2.6 过热蒸汽温度急剧变化;炉膛压力波动较大。
6.2.2.7烟气的压力和黑灰飞失急剧增加;6.2.2.8如水冷壁或蒸发管屏前墙爆管,将导致汽包水位、给水量和蒸汽量严重失常。
6.2.2.9发生二次燃烧,烟温超温,负压波动,烟道异响。
6.2.3 爆炸事故应急处理6.2.3.1 发生炉膛爆炸时,事故应急小组根据生产情况,查找并正确判断爆炸原因,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立即通知车间主管领导、技术员及调度;6.2.3.2 操作人员应认真调整、控制好本工段各工艺参数。
6.2.3.3 如外界水源进入炉膛,立即切断入炉水源,视情况投辅助燃料或进行紧急停炉。
如水不能立即切断,必须立即进行紧急停炉处理。
6.2.3.4 如水冷壁爆管,发生炉膛爆炸或有发生炉膛爆炸的可能性,必须立即进行紧急停炉和快速排水操作。
注:燃烧工段“紧急停炉”和“快速排水”只能由操作人员手动触发控制台面板上按钮。
此时燃烧工段联锁自动执行“紧急停炉”程序,三分钟内操作人员执行快速排水按钮后自动执行“快速排水”程序。
紧急停炉步骤:1、迅速切除黑液、天然气及高低浓臭气,停运一次、低二次风机,高二次、三次风机保持运行;2、手动打开HS5173/HS5174;3、停运给水泵,关闭LC5101A/LC5101B/HS5150;4、停运电除尘,停运吹灰系统,加药系统,停止投用减温系统;5、关闭连排阀及汽包事故放水阀。
1)执行快速排水程序;(详细步骤见《碱回收安全及工艺规程》第99页6.16)。
2)快速排水执行完毕后,手动操作放空阀HS5173/HS5174,降温降压。
3)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现场人员禁止进入碱炉现场,除总控留有操作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必须撤离至安全区域。
6、如果分析判断确认只是过热器泄漏,则只执行紧急停炉,不执行快速排水。
7、执行快速排水操作后,当炉膛仍存在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时,禁止进入碱炉区域,直至确认系统无重大危险。
6.2.3.5 现场操作人员听到紧急停炉警报时应迅速撤离现场,回DCS控制室待命。
6.2.3.6 将主蒸汽倒至过热器出口集箱放空,对其快速排水后,碱炉压力将以允许的速度下降。
操作人员通过调节启动阀控制压力,当碱炉放空阀开启后可手动关闭与热电车间连通的主蒸汽阀HS5176及主汽旁路阀门HS5177。
6.2.3.7 紧急排水后,只要炉底熔融物仍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禁止进入碱炉现场。
6.2.3.8 事故应急小组根据事故情况,可将操作人员有计划撤离危险区域,事故危险消除后方可进入碱炉现场。
6.2.3.9 如点火或吹扫不合格造成爆炸,事故处理后检查设备有无损坏,如检查正常方可按规程重新进行点火吹扫工作。
6.2.3.10 如天然气燃烧器熄火造成爆炸,立即关闭进气阀,检查系统正常后方可重新点火。
6.2.3.11 如二次燃烧造成爆炸,应立即减少燃料,逐步调整烟气过剩氧含量至正常控制范围,对烟道部分进行检查有无损坏,如无异常待系统稳定后在重新调整负荷。
6.2.3.12 事故处理结束后,按“四不放过”原则,及时写出事故书面报告。
6.3 碱炉爆管碱炉作为生产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的运行情况将直接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和造成污染环境,如发生水冷壁管爆管将会造成水与高温垫层中的熔融物接触发生爆炸事故,这种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和破坏力极其强大,必须进行紧急停炉和快速排水,详细处理见9.4.3。
如发生碱炉过热器和省煤器爆管,操作人员则根据爆管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进行紧急停炉处理。
6.3.1 爆管原因6.3.1.1 压力表、安全阀失灵及其它原因导致碱炉超压发生爆管。
6.3.1.2 炉水水质差导致管束内侧结垢使管束热阻增大而爆管。
6.3.1.3 给水漏酸腐蚀管束引起爆管。
6.3.1.4 漏碱产生苛性脆化引起管束爆管。
6.3.1.5 汽水共沸造成水况紊乱使水循环遭到破坏,产生“倒流”、“停滞”或“汽塞”现象而发生爆管。
6.3.1.6 燃烧工况不稳、烟气偏流或吹灰不良等原因,导致管束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管。
6.3.1.7 飞灰对管束的严重磨损和腐蚀造成泄漏爆管。
6.3.2 管束泄漏征兆6.3.2.1 蒸汽流量降低而给水流量无异常变化。
6.3.2.2 给水流量上升而蒸汽流量无异常变化。
6.3.2.3 即使提高给水量,汽包水位还是下降。
6.3.2.4 非外网原因碱炉压力异常降低。
6.3.2.5 烟气温度和压力异常变化。
6.3.2.6 有异常的声响和蒸汽外泄。
6.3.3 管束爆管应急处理6.3.3.1 DCS上发现有以上征兆时必须立即检查确认。
6.3.3.2 现场发现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向总控人员汇报。
6.3.3.3 立即通知相关部门。
6.3.3.4 如管束泄漏不严重,能够维持正常液位,根据指令有计划的停车。
6.3.3.5 如管束严重破裂,不能够维持正常液位时,立即按操作规程相关规定执行紧急停炉。
引风机不能停,尽量维持水位,防止干锅。
6.3.3.6 配合检修人员查漏消缺和进行经验总结。
6.4 溜槽爆炸事故应急预案6.4.1 当燃烧工段溜槽有泄漏而引起爆炸危险时,必须立即向车间领导、技术主管、公司调度室汇报,并做好紧急停车准备;6.4.2 当溜槽发生爆炸时,禁止人员靠近盲目处理,如必须在改区域进行处理,必须正确佩戴好相关的防护用品用具方可进行;6.4.3 可根据情况用芒硝填堵溜槽口,防止熔融物与水接触而发生剧烈爆炸;6.4.4 根据工艺运行情况,截断该溜槽的脱盐水,以减少爆炸的可能,防止设备炸坏;6.4.5 如有人员不慎被爆炸物伤害,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6.4.7 立即通知120或医院,作好救护准备;6.4.8 安排由救护车或公司调度车立即送往医院救治;6.4.9 到达医院后由陪护人员告知伤者伤情及应急处理情况。
6.5 电气火灾总控制室、配电室以及变电站内电缆夹层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现场负责人和其他人员应当保持头脑清醒,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般情况下起火的10分钟内,是扑救最有利的关键时间,超过这一段时间,由于火势发展,普通的灭火办法无济于事。
因此,在火灾初始状态时,在场人员要边呼救、边灭火、边抢救,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包括使用灭火器、消防水、砂子等,迅速扑灭初始的火势,并应设法尽快脱离危险火区。
火灾发生后,被围困在浓烟区域的人员不能慌张,要用打湿的衣巾蒙住口鼻爬向安全出口,尽快脱离浓烟区域,以避免有毒气体对人身造成危害。
火灾扑救人员在扑救火灾时,应当加强自身防护,尽量穿戴好防护用品,现场有条件的应正确佩戴防毒面具,防止再次发生中毒事故。
6.5.1 电气火灾应急救护6.5.1.1 当遇到火情时,火情发生区域内的发现人员首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利用就近的灭火器材,以最快的速度在火灾初起阶段将火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