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

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

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禄丰广通中学杨以彪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并说,“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

前苏联教育家、杰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

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并提出了“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

原苏联教育学家、心里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理论。

赞可夫提出,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将学生的水平拉高就低,使之一般齐,降低教学要求,限制优等生的发展,而是让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在自己的智力起点上,按照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得到最理想、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区别对待”,实施差异教学,力求将相同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

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他还指出,教学必须带动学生个性心理整体发展,整体的发展效果远远高于部分的单打一的发展效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指出,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这时教师要个别指导,介绍独立学习的合理方法。

在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容易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信号、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助;优生做稍难的题目,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

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又不能采用个别或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

他主张实行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

分层教学的实质就是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这既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的有效模式。

分层教学的现实状况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

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教学。

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

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

法国政府70年代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

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

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

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

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

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

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

1997年9月,第11期《人民教育》发表了论文《初中分流教育的实验研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分层教学的行为意义分层教学思想,实际上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中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按学科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

学生升入初中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使他们的学习差异较大,数学、英语学习差异更大,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辍学。

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局面,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防止学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的流失原因多种: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跟不上而流失;有的学生升学无望而流失;有的学生过早地选择职业而流失;有的学生因教师的不公允对待而流失等。

分层教学是解决、控制流失学生的重要途径,减少流失学生,增加了分层教学的社会效应,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分层教学符合课堂教学的原则,其原因在于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实施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的策略,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真正作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进而是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此外,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因为其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目标设定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自信。

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因为分层教学实际上是引进了“竞争”机制,从而学生在内心深处就意识到了拼搏、探索、进步的必然性。

但同时,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还是区别与成人的成熟的,引导与鼓励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困难、挫折面前,他们更需要老师的支持与信任。

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与分层次教学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是健康的心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空间。

分层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它比分优、良、中班教学更为大胆、更为具体,更敢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1、心理教育先导。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积极进行心理教育,注意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

2、尊重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实施个性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兴趣,深入了解、理解学生,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3、激励学习动机。

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责任感、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导通阻滞点、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4、强化情感教育。

针对学生思想散漫、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等问题强化情感教育。

针对学生基础差、知识掌握不牢采取小步走、小口吃、步步准、口口饱的小步教学法。

5、目标层次分明,内容难易适当,精讲精练,精讲多练,补旧学新,使学生能学得懂,弄得通,感到学会有望。

6、.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差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思想、观念。

同时,通过分层教学,培养一批尖子生和特长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7、教师观念转变。

密切师生关系,教师更加热爱学生,更加兢兢业业,促进教学科研工作,激励教师自身提高。

分层教学的管理形式分层教学班学生来源于不同的行政班,而且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时间都不多,学生常常处于流动状态,因而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班级集体文化。

这样,加强层次班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学校对教学时间、辅导安排作适当调控,以增加教师与层次班学生交往的时间和层次班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时间,并且要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接触学生、同学生交朋友;另一方面,建立与分层教学相适应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如分级教学班设班委会、学习小组及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等,通过组织建设加强管理,并加强原行政班和层次班的信息沟通交流,使两者密切结合。

管理机制上应确保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第一,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后,必须加强教学督导、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促进、激励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彻底摒弃传统的“见分不见人”、“以分为本”的管理模式。

第二,改进班级管理工作,确保走班制的顺利实施。

走班制客观上要求班级管理工作更加细化和深化,要适应走班制的特点和内在要求。

实行走班制后,由于每个学生分布于不同的教室上课,行政班的班主任很难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任课老师在短暂的一节课里也不够熟悉学生,老师们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由于“走班制”属活动上课,老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同时,学生的集体观念会日趋淡化,思想教育和集体活动的组织也比较困难。

因此,必须为教学班配备一支高水平的学生干部队伍,采取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班干部“选聘”激励制,学生的“评价”激励制和“奖惩”制,让班干部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情况传递给班主任,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思想上遇到的问题。

其次,选配热爱学生工作、有高度责任感、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的教师担任教学班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

分层教学的评价策略建立不同学生的分类评估标准,构建不同学生相应的学业评价体系是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使学生学习成绩能逐层提高,健康向上的策略。

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能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学生习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