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据,对城市或城市地域进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和城市地域的空间分布,行为活动,职能等方面的内容。
2、经济组织:是指生产单元的有机组合以及投入与产出在这些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流动。
3、去工业化:是指在一些发达的城市或者是城市中发达的地域出现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现象。
4、阳光地带:位于北纬37度以南发展速度最快的多个城市。
5、大都市区:是一个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经济关联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6、空间相互作用:是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为空间相互作用。
7、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或国家中由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集合。
8、TOD:公交站点社区,一种以公交导向型发展著称的规划社区模式
9、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10、商业脊柱:是CBD的扩展,除高层写字楼以外,它还沿高档和中高档住房延延伸。
二、1、人口变迁理论
答:人口变迁的四个阶段: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2、早期人口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3、后期人口扩张阶段出生迅速率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增长仍然很快,但是速度有所减缓;4、地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
人口净增长率下降到在零增长间变动的水平。
(教材69页图2.10)
人口变迁理论的重要性:在第二个转变阶段,高出生率的农村或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城市人口的比例相应上升。
结果导致一些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城乡人口的移动是整个城市经济和人口现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答:(1)扇形学说是由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
个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
扇形模式是总结较多城市的客观情况而抽象出来的,所以适用于较多的城市
(2)多核心模式: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3个基本理论之一。
由麦肯齐(R.D.Mckerzie)于1933年提出,1945年经过哈里斯(C.D.Harris)和厄尔曼(E.L.Ullman)进一步发展而成。
为使城市发挥多种功能,要考虑各种功能的独特要求和特殊区位。
如工业区要有环境工程设施;中心商业区要有零售商业设施;有些占地面积大的家具、汽车等销售点为避免在中心商业区支付高地租,需聚集在边缘地区;相关的功能区就近建设(如办公区与工业综合体接近),可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相互妨碍的功能区(如有污染的工业区与高级住宅区)应隔开。
在城市功能复杂的情况下,需保持居住小区成份的均质性,使社区和谐。
该理论仅涉及到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及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对多核心间的职能联系和不同等级的核心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重视不够,故不足以解释城市内部的结构形态。
1955年谢夫基(E.Shevky)和贝尔(W.Bell)根据因子生态学原理,使用统计技术进行综合的社会地域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城市地域区计划表明,家庭状况附合同心圆模式,经济状况趋向于扇形模式,民族状况趋向于多核心模式。
3、简述城市蔓延的的原因
答:1.市场因素。
美国的城市蔓延首先是市场经济下自发出现的结果,主导当今美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市场力。
面对一个市场化的“大社会”,人为的“小政府”所能起的干预作用是很有限的。
2.政策因素。
在市场因素为先导的影响下,政府政策也追随着市场,对城市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1)政府对地方建造高速公路的资助使通向远郊的交通越来越便捷;(2)政府出台了开发远郊的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居民在环境优美的远郊购买更大、更好的房屋;(3)中心城区内长年积累的高地租,以及服务设施维护费和房地产税收等。
这些因素都助长了城市蔓延的进一步发展。
3.社会文化因素。
在美国社会中,拥有的花园住宅和小汽车好是每个家庭心中的“美国梦”,充足的土地资源、私人财产优先的伦理观念是美国城市蔓延的历史文化根源。
20世纪50年代以来,面对大城市中心区严重的城市问题,西方社会中逐渐崛起的中产阶级开始追求市郊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上战后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产阶级的郊区梦成为可能,这是城市蔓延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4、关于CBD的演化和界定
答:CBD有三种演变扩展方式:(1)周边增长: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发展,是最长见的增长方式。
(2)爆发式增长: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内期,CBD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同化圈内。
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从金融开始向服装区扩展,在向旅馆业区扩展。
(3)次区分化:指某些功能的跳跃性迁移。
不同功能跳跃时间不同,零售业是最先跳跃的,之后剧院、旅馆发生跳跃,公共管理机构和批发业一般留原地。
这种跳跃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空间分化,形成功能不同的多核结构。
CBHI>1 CBII>50%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时才称之为CBD
5、空间扩散的类型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答:空间扩散的类型:1)传染扩散:一种现象通过已经接受他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他的人的过程;2)等级扩散:一种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3)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着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
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1、互补性,两地间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是才能实现两
地间的过程。
2、中介机会,当货物在两地间输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的C地,从而产生中介机会。
3,可运输性,影响货物和人口移动的重要因素,影响运输时间的长短和运费,导致空间组织中距离衰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