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㈠城市化研究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㈢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
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p25)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㈠多核心㈡交通走廊㈢密集的交互作用㈣规模特别庞大㈤国家的核心区域③6大都市带: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㈣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㈤从阿莫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4.列举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中的五种!(p40)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地域地形分类,有十种类型:①滨海城市;②三角洲平原城市;③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④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⑤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⑥平原中腹的城市;⑦高平原上的城市;⑧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底的城市;⑨中山谷地城市;⑩高山谷地城市。
(随便列举5个就行!)5.城市化的概念及包含的四种转型?假城市化?逆城市化?(p55)答:①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
总的来说,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得理解不一致,城市化的概念也有不同的提法。
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故这一城市化定义为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②城市化的四种转型:㈠人口结构的转型;㈡经济结构的转型;㈢地域空间的转型;㈣生活方式的转型。
③假城市化: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展,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得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
④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较宽裕的生活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甚至农村,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6.中国城市化的特点(p115)及进程曲线(1953~2004)(p105)特点:①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衡量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否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应把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的非农化水平相比较,因为两者都属于人口的结构指标。
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部门的发展,它们的发展会带动非农业就业人员的增加,由于城市是非农业的集中地,非农就业人员的增加可以带动整个城市人口的增加。
因此,就业非农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②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得重要表现形式。
③城市化水平的省级差异显著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城市化水平的省级差异历来比较显著。
总的趋势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居其次,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④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
这两种力量的对比,转换,导致城市发展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⑤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1988年,周一星认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并认为辽中南,京津唐已有对视连绵区的雏形。
其演化过程模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㈠中小城市独立发展阶段 ㈡都市区形成阶段㈢都市区轴向扩展形成联合都市区阶段 ㈣都市连绵区雏形阶段 ㈤都是连绵区成型阶段 进程曲线:45 40 3530 25 20 15 10 5城市化水平/%1953 1958 1966 1977 1982 1992 20047.我国四个经济特区,十五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三个最具经济增长活力的城市群的名字?(网上搜的)①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5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威海③三个最具经济曾长活力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8.城市职能的定义,区位商法的数学表达式,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p144)①城市职能的定义: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②区位商法的数学表达式:③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为了科学的确定城市的规划性质,有必要再理论上给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概念以一个时间的尺度,城市有历史上的职能和性质,现状的职能和性质,规划的职能和性质。
在实践中药避免如下一些倾向:㈠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规划的城市性质上,又要避免脱离现状城市职能的完全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
㈡城市性质的确定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在方法论上一定要眼睛向外,运用区域分析法,城市间对比的方法,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的方法。
㈢城市性质对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用于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时,表达不宜过泛,以便于指导实践,城市性质所代表的城市地域要明确。
9.首位分布,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位序规律?(p165)①首位分布:首位城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使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已经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②4城市指数:s=p1/(p2+p3+p4)③11城市指数:s=2p1/(p2+p3+ (11)式中:p1,p2,p3.。
p11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的人口规模。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2城市指数应该是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三者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他们传统为首位度指数。
④位序规律: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演变?(p182)20世纪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是不是中国城镇化得唯一道路。
其观点概括有这样几种:①“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我国的城市建设方针是“重点建设,稳步前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②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国家出于对国际形势的严峻估计,毛泽东开始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然后我国就开始执行搞小城市的方针。
③1978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④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又确定“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作为国家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⑤1990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我国的城市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11.为什么说中心地理论标志着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p219)答:由克里斯塔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城市的位置,自然条件及城市形态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研究方法以事实的整理与归纳为主,缺乏自己的理论和对研究对象的深层次分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可以说,正是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12.试绘图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三模式?(p277)(具体解释在书上,自己总结)①同心圆②扇形③多核心(图在P277)13.谈谈你对“城中村”现象的理解?(p291)(城中村的具体概念,和相关知识,答案自己总结)①城中村得概念和类型㈠城中村的背景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越来越多原来在郊区的村庄被纳入城区范围,它们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与影响下发生明显的乡村—城市转型,在产业结构,建设景观,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逐渐具备城市的特质而与传统农村相区别。
但因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它们又没有真正的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其发展往往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景观及社区组织等各方面更要保留浓厚的农村居民点特征而与城区差别明显,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现象-----城中村,即城市里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