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典故“请鸭嘴兽原谅(实事求是反对教条)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密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

通常每次产二卵,由雌兽伏在卵上孵化,这种动物有乳腺,无乳头,幼兽从雌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

按过去教科书上的概念,哺乳动物应该是胎生,不会下蛋,恩格斯一度也拘泥于这种认识,盲目地相信了教科书。

后来,当他弄清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后,就写了上面一封信,告诉施密特,他也曾经迷信过书本,希望施密特不要再做那种蠢事。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象恩格斯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那样准确无误,重要的是当认识到错误后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迅速地纠正错误。

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牛顿与神学(世界观问题)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

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

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

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理想国》的“哲学王”《理想国》是柏拉图写的一本鼓吹政治理想和国家学说的书。

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第一等级是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所以,哲学家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叫“哲学王”。

哲学王"的德性是智慧。

第二等级是武士,是神用银子做成的。

他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其德性是勇敢。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铁做成的。

他们的职责是从事生产劳动,供养第一、第二等级,其德性是节制。

至于奴隶,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们连破铜烂铁都不如。

为什么哲学家具备统治者的权利呢?柏拉图认为是因为人的灵魂的不同。

如工匠的灵魂只能掌握建筑知识,因此他们只配盖房子;农民的灵魂只能掌握农业知识,因此只配种田。

只有“哲学王”才具备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情这种特殊的知识,因此,国家应当由他们来统治。

经典案例:《文化多样性公约》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一、案例文本镜头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化多样性公约》新华网巴黎2005年10月20日电(记者高津英): 正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20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旨在通过弘扬民族传统和语言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在154个参与投票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48票赞成,4票弃权,只有美国和以色列投票反对。

这项由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文化多样性公约包括35项条款,被不少国家认为是可以对抗美国“文化霸权”的一个堡垒。

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

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

公约将在得到30个国家的批准承认后正式生效。

但美国却坚决反对这项公约的通过,认为它可能会被用来设置贸易壁垒,从而对美国电影和流行音乐等文化行业的出口构成障碍。

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下,法国和加拿大一直在为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通过而努力。

在2003年10月召开的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与会成员通过决议,授权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启动起草一个保护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工作。

相关链接:为了在国际、区域和国家各个层面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其中于1972年、2003年和2005年先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构成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法律体系的骨干公约。

据悉,以上三个公约已分别于1975年12月17日、2006年4月20日和2007年3月18日生效。

镜头二:尊重文化多样性《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3日第三版(郑园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20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

这是国际社会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

它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原则被提高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高度,并具有国际法律文书的性质。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

它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

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

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如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

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美丽和智慧。

美国人类学家博克说:“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

”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002年9月,在联合国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

会议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从宣言到公约,中国政府自始至终积极参与。

作为文化大国,我们参与其中,既是为了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其他文化开放。

因为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

相关链接:中国向联合国递交《文化多样性公约》批准书。

新华网巴黎2007年01月30日电(记者林晓轩):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代办张双鼓,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里维埃女士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批准书。

张双鼓代办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大成员的愿望和要求,它对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张双鼓代办说,中国参与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制定的全过程。

中国愿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双鼓代办表示,中国希望以缔约国的身份参加将于今年5月份召开的第一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

镜头三: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09月16日第一版(记者吴绮敏、何洪泽)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15日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并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发表了以下几点意见……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胡锦涛讲话结束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胡锦涛的讲话在与会领导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关链接:1998年伊朗总统哈塔米向联合国建议把2001年确定为“文明对话年”,获得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主张将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有生命力、因而能不断发展的财富加以保护;在西班牙和土耳其两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2005年7月宣布“不同文明联盟论坛”正式成立,论坛的成立得到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的一致欢迎;2008年1月,联合国“首届不同文明联盟论坛”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政府代表、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

二、思考讨论题:1.“9•11”事件之后不到两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就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之后很快启动了《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起草工作,2005年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公约》。

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了世界各国在文化和文明问题上怎样的立场和态度?2.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矛盾学说,谈谈你对“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的认识。

三、案例解析:文化既是文明的载体,又是民族的根基。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