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的普遍性:(1)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个性体现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4)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绝对统一B、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事物发展的状态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7、(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意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物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A、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1)真理的客观性: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B、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C、检验真理的标准时间也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B、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0、(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B、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C、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意义:A、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B、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意义:A、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B、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意义:有助于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1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1)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A、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C、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2)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3)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可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A、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推动和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科技对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时指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B、科技并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不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但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成为生产力发展首要的巨大的推动力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落实这一原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1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起决定作用):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群众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4、(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觉波动作用: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A、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B、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A、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B、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C、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出的认识D、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15、(1)劳动力成为商品: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货币成为资本: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为资本(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资源(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16、(1)资本的本质:生产剩余价值(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