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调研报告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如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事物或标本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由此可见,博物馆建筑要在功能上满足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之用,同时在流线上将参观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很好的分流。
博物馆建筑往往是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或者是该城市该地域的文化及艺术体现。
因此,博物馆建筑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一、基地调研分析:这次设计任务所选取的基地位于繁华的珞珈山路,珞狮北路与八一路的交汇处的一个三角地,总面积约9000㎡。
基地临近城市主干道,附近有群光广场、新世界百货、电脑城等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有新华书店、街道口小学、国立武汉大学这些人文气息浓重的城市节点,并且在三角基地周围有汉口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
因此,该基地处于一个商业、金融、文化的交汇处,并且夹在三条城市干道中间,是一个复杂的地段。
就基地周边环境而言,有大学的地方各种吃喝玩乐的小商铺不少,人员环境复杂多变,公交车站在三条城市干道上都有分布,交通情况也比较复杂。
基地内树木不多,需要设计时增加绿化以改善周边环境。
整个基地是三角形,高差不大,有利于设计发挥。
二、博物馆建筑组成:博物馆设计,博物馆自身的功能日趋复合化。
博物馆建筑在沿袭传统模式的同时,常常会有一些会议,观察、图书,甚至餐饮、商业、娱乐等服务设施加入其中,无形中成为某种文化综合体的代名词。
正如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所说,“在当今时代,博物馆正扮演着与过去的神庙相类似的社会功能。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度及其民族历史及现代文化。
无论人们对博物馆的看法如何纷繁,全球的博物馆正呈现一个不断发展的态势。
博物馆建筑的组成内容因馆的性质、规模不同而有差异。
根据博物馆的共性,建筑组成可划分为4个功能分区:①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②藏品库分区;③技术工作分区;④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
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是互有联系的,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建筑物的平面与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
第一分区系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专题) 展览厅、教室、讲演厅、视听室、休息室、餐厅等组成。
门厅是博物馆观众集散枢纽,是组织引导观众或供观众游览休息的必要空间。
现代博物馆的门厅还常用做社交活动。
基本陈列室为博物馆常设的固定陈列室、展览厅用于举办短期的专题性展览,它们都是博物馆建筑的主体之一,在建筑总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现代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为教育服务,还须配备适当规模的教室、讲演厅等,尤其是自然和科技性质的博物馆除了配备教室、演讲厅外,尚须设置一定面积的实验室。
由于现代博物馆日益趋向社会化,是公众文化游息的场所,所以有设置公共餐厅、咖啡厅、茶室等的必要。
第二分区为藏品库区,由库前区和藏品库两大部分组成。
库前区用房包括卸落台、开箱室、登录室、清理室、消毒室、编目与目录室等组成。
根据博物馆规模,大型博物馆的各种用房配备齐全,小型博物馆常将性质接近的工作室合拼。
按博物馆保管工作惯例,藏品入库都是分类保管的,所以又有青铜器库、陶瓷器库、书画库、织绣库等的区分。
另外根据藏品的珍贵程度分列级别,故又常常分别设置珍藏库、一般藏品库等。
库房的建筑设计通常按藏品的性质、保管要求、珍贵程度确定防震、防火、防盗的级别及与防潮、防光等相应的措施。
第三分区为技术工作区,各种用房的组成视博物馆的性质、规模而异。
以社会科学博物馆来说,国家级的博物馆或地区级的中心博物馆,通常设有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或文物复制工场等。
省级以下的小型博物馆根据需要有时只设置简易的装裱室或修复室。
自然科学博物馆须设置标本制作室、化石修理室、模型制作室等技术工作用房。
第四分区为行政与研究办公区。
行政管理用房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物资贮存库房、保安监控室、职工食堂、设备机房等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室组成。
三、博物馆实例调研:1、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
现馆舍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
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
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已拥有专业人员200余人(其中研究馆员9人,副研究馆员21人),设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协调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业务部门。
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2、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是一所以地球起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进化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开辟了地球奥秘、生命起源与进化、矿物、岩石、宝玉石、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综合展厅等9个陈列厅室。
几年来,该馆对各陈列厅室进行了更新和完善,面貌一新,尤其是新建成的“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更是成为了又一参观热点。
该馆还引入了多媒体展示技术,自行研制了“恐龙的奥秘”等科普软件,并在展厅中设置触摸屏,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新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近5000平方米,馆内主要有地矿标本展和地学陈列展览。
馆藏标本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部分国家的化石、矿物、岩石、宝玉石、矿石、地质构造等珍贵地质标本30000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精品近3000件,其丰富性、典型性、观赏性在国内居于一流水平,部分藏品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此外馆内还设置了宝玉石礼品厅、宝玉石工艺品柜台以及休闲服务区,可满足游客休闲和购物的需要。
3、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展馆面积2600多平方米,馆舍建筑依山就势,随自然地貌高低分布。
在空间处理上,以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的内院为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长宽比及闭合、开敞等富有变化的组合方式精心构筑,将庭院、走廊、大厅、内室连为一体。
屋上盖琉璃瓦,并缀以飞阁重檐,秀丽玲珑。
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和谐明快,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融入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显示了炎黄子孙的独特匠心。
观展之余,若有兴登楼临远,江南之白云蓝天,画山秀水,朝阳夕晖,荷风花色,可尽情欣赏。
四、博物馆建筑特点: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全面发挥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要求,因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博物馆工艺设计,并要求做到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统一。
博物馆选址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选址宜在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段,其周围应没有污染源,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建筑设计符合工艺设计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
博物馆在提出建筑设计任务时,必须先期进行博物馆工艺设计的研究。
工艺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参观路线、内部工作人员行走路线及藏品运送路线三线的合理安排,陈列室、库房及其他业务用房面积的适当分配,文物、标本保护温度、湿度的参数及各项相应的装备、设施等等。
在确定先工艺设计、后建筑设计工作程序的同时,博物馆工作者与建筑师之间应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
建筑方案的确定应该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广泛与博物馆保管人员、陈列、研究人员、宣教工作者、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等进行综合的讨论研究,并须听取城市规划、气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点是陈列室建筑和藏品库建筑设计。
其中,陈列室设计重点是妥善解决平面与空间布局中系统性、顺序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以及采光、照明问题。
藏品库设计重点是建筑防潮、保温、密封性,保证库房小气候稳定问题。
在藏品库与陈列室之间应考虑到藏品运送的安全,凡藏品所经之过道、走廊、门厅、庭园,均不宜设置台阶,二层以上的库房、陈列室均应设置客货两用电梯。
博物馆建筑防盗、防火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防范规定。
博物馆与四邻建筑应保持相当距离,藉以隔离外来火灾。
博物馆建筑外貌应当反映博物馆的性质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博物馆都应该具有个性特色。
现代博物馆建筑要反映现代博物馆的风貌,提倡博物馆建筑形式民族化的同时,反对建筑创作上的形式主义。
博物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预计将来的发展。
博物馆事业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的。
博物馆基地和建筑总平面规划,应为将来发展准备好扩建增建的余地。
根据博物馆的性质、级别和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确定相应的防震等级,作好建筑物的防震处理。
博物馆建设经费的筹划与分配不仅要研究当前基建与设备投资的合理分配,而且要考虑到装修投资及建成后常年维护管理和能耗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