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规合一技术思路

多规合一技术思路


4 试点任务
(1)探索“多规合一”的成果形式与规划定位
研究现行相关规划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多规合一”的成 果形式和规划定位,按照综合性、基础性、长远性国土空间综合规划 的要求,合理界定“多规合一”的国土综合规划与现行相关规划的关 系,明确国土综合规划的顶层性、约束性、指导性地位。
(2)探索构建新型的空间规划体系
5 技术要求
(二)做好基础研究
(5)人口变化和城镇体系优化研究
分析人口在时间、空间尺度的历史 变化,研究人口规模变化、空间迁徙的 基本规律和未来态势。基于人口发展变 化需求、城镇化空间适宜性和城镇体系 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未来人口城镇化和 空间集聚的引导发展方向,提出区域城 镇体系规模布局优化的方案,以及人地 配置方面的标准和政策建议。
“多规合一”基本思路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陈莹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内容提要
1 背景 2 试点目标 3 工作原则 4 试点任务 5 技术要求 6 预期成果
1背景
——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提出要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 索“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 一张蓝图。
5 技术要求
(二)做好基础研究 (1) 现行“多规” 对比分析
same vs different
对现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 规划等进行梳理比较。
主要从规划目标、用地规模、空间布 局、管控要求等方面对“多规”进行对 比分析,明确各相关规划之间的异同, 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预判实施过程中 可能生产的矛盾,评估各规划让步求同 可能带来的影响。
交通水利

用地

其他建设
耕用地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

水地域

滩涂沼泽

自然保留


城市 建制镇 农村居民点
独立建设用 采地矿地 铁路 公路 机场
港口码头 水库水面
水工建筑用 风景地名胜设
施用地 特殊用地
R、C、M、W、S、U、 R、C、MG、、WD、S、U、
农G村、居D民点 C、M、W、S、U
3 工作原则
安全优先,用途管制
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依靠 市场机制难以充分保障,是政府规划管控的重点。“多规合一”应 坚持安全优先、用途管制的原则,在考虑其他空间开发利用之前, 先行把与底线安全相关的空间划定下来进行管制,切实维护安全利 益。一是要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环境功 能和重大资源、遗产价值的空间保护起来;二是要优先划定耕地和 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落实好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任务,并 将集中连片、质量等级高、土壤环境安全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 ,实行永久保护。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提升政府管控能效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划定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优化国土开发利用保护格局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 机制探索形成有利于各规划衔接融合的工作路径、技术规范、 协作机制、实施制度 ——解决长期以来相关规划缺乏衔接、相互扯皮矛盾等问题 为改革完善我国现行规划管控制度提出制度建议
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历年的土地利用 变更调查的影像和数据,做好空间格局的演变分析, 结合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研究国土空间演变的 基本规律,研判未来进一步发展演变的趋势,以及由 此可能带来的机遇或挑战。
5 技术要求
(二)做好基础研究 (4)区域发展定位与目标研究
从当地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出发,研究区域发展定位,及其与相关区域协作关系。 针对四化同步、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现阶段要求, 研究未来不同时段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指标体系从现 行规划共有或互为关联的指标中选择,区分约束性指标和 指导性指标。
统筹考虑现行相关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国土综合规划,研究构 建新型的空间规划体系,探索现行相关规划的整合和职能分工调整, 明确纵向不同层级规划和横向不同类型规划间的关系,提出完善各类 型各层级规的规划期限和数据基础
1、统一规划期限。统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相关规划特点,探索确定统一协调 的规划中期年限和目标年限,作为各类规划衔接目标任务的时间节点。以2020年作为 规划的中期年限,研究探索2025或2030年作为规划目标年限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5 技术要求
(二)做好基础研究 (6)产业发展布局研究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按照四化同步、转型发展的要求 ,研究不同类型工业生产空间的规模和布局优化,提 出合理的行业用地标准和准入门槛,保障产业的发展 落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以耕地适宜性为基础,研究农 业生产空间布局的规模化、板块化、特色化,提出基 本农田集中布局的重点区域,促进形成与现代农业发 展要求相适应的开发利用格局。
1背 景
——客观要求
条块分割依旧过强,决策分散
相关规划各自为政, 规划实施限于一个部 门,无法在规划实施层面统一
各部门规划职责重叠
发改、国土、建设,都关注规模与布局
规划之间缺乏衔接
在国土空间安排上缺乏顶层设计,内容交 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
2 总体目标
开展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多规合一”实践
查,应以1:2000以上精度的地形图为底图
(2)空间数据坐标与精度
转换为80坐标系 全域规划1:10000比例尺精度 城镇建成区的空间数据衔接应达到1:500-1:2000比例尺的精度
5 技术要求
(3)规划用地分类
全域—— 土地规划 分类
城镇建成 区——城 市规划分 类
城乡建设 用地


3 工作原则
全域规划,统筹配置
“三生”空间规模结构和布局是空间规划的核心,也是“多 规合一”的重点和难点。要坚持全域规划、统筹配置的原则,统 筹考虑城乡和区域的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 照促进生态健康、生活宜居、生产便利的要求,加快各类用地规 模结构的优化,统筹协调布局城镇村生活空间、工农业生产空间 和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统筹“三线”划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的一体化配置,确保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利用格 局。
5 技术要求
(一)建立统一的数据基础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类与采用 规划用地分类口径 空间数据坐标体系和精度 土地利用现状补充调查 社会经济数据
5 技术要求
(一)建立统一的数据基础 (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二次调查持续变更至2013年的数据 结合最新航片等基础图件和实地调测,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补充调查 城镇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细分和城镇建成区外的产业地块用地补充调
研究探索市县空间规划改革是2014年中 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1背景
——政策背景
为落实中办、国办有关工作部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 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联合 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 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 号),部署“多规合一”试点,摸索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 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 规划的融合,为规划体制改革提供决 策支撑。
通过相关规划整合,提出“多规合一”的核心目标和指标体系 ,建立统一的空间管制分区和管控体系,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的经济社会政策、资源环境政策和空间利用政策。
4 试点任务
(5)探索“多规合一”的编制方法。
1、探索以研究论证为支撑的多规融合方法。多规合一应坚持科学规划的原 则,以各相关规划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多规合一”的基础研究论证工作 ,在综合各方面研究论证结论的基础上,开展多规划对比分析,统筹权衡, 研究形成较为科学的规划方案。 2、探索以公众参与、民主规划为保障的多规协调方法。多规合一应在坚持 科学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利益方的诉求,把不同阶段形成的规划方 案征询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相关部门、上下级政府和相关土地权益代表的意 见,做好方案修改和回馈解释。规划方案基本完成后,应参照现行有关规划 编制要求,把规划初步成果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民意,协调各方面利益, 争取社会最大共识。
5 技术要求
(二)做好基础研究 (7)综合交通发展布局研究
按照区域统筹、服务城乡、引导发展的要求,研 究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布局,统筹布置区域公路、铁路 、港口、机场、管道等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明 确各类设施建设的用地标准,形成高效、一体化的国 土空间开发骨架。
3 工作原则
转变职能,有限规划
规划的实质是对市场失灵的弥补。“多规合一”不仅要着力 解决规划间相互扯皮的问题,也要解决规划干预过度和不当的 问题。要切实贯彻十八大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精神,进一步合理设置各项 规划特别是“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内容,把市场不能解决的 事项作为规划的重点,做有针对性的有限规划;同时,要进一 步规范规划实施的政策工具,尽量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规划实施 ,减少规划实施对市场有效运行的不利影响。
采矿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军事/外事/监 殡葬教用地 宗教用地
水域
公共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农用地
土地规划用地分类
水域 未利用地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
武汉市两规对接用地分类标准
5 技术要求
(二)基础研究
现行规划对比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与趋势研判 区域发展定位与目标研究 人口和城镇体系优化研究 产业发展布局研究 综合交通发展布局研究 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3 工作原则
人地和谐,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 求,更是“多规合一”的基本内涵。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不能脱离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 方式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在资源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 围内,选择最适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国土 空间开发利用安排,应该切实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意图,保障科学 发展目标的落地,通过国土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 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