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秦岭—淮河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结冰期和非结冰期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华南热带季风雨林、季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水热充足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农作物水果建筑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杏山楂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人地关系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依赖自然农业社会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农业文明发祥地改造环境、驯化家禽、栽种植物工业社会资源丰富(能源、金属),区位交通优越(道路、航道、港口)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后工业社会环境质量优越(原因:可提高产品质量,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影响环境质量(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无污染或污染小、空气清新)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文明古国自然条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地形尼罗河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阳光充足,气温适宜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水灌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阶段影 响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 (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航海技术进步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开发海底矿产 太平洋最丰富深海盆:锰结核 美、日、英、德已开采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阶段影 响以前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工业化以后(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 (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 (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地形:丘陵、平原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欧洲的三圃制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四、领海、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 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神骅线和焦兖日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 (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 (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4)加强铁路建设,提高外运能力 (5)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6)发展科技(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中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主要有:南水北调、引黄入晋、引黄济青和引滦入津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调水量较大较小大水质差较好最好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⑥北煤南运: 对输出地的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域;引起地面塌陷,损坏地表建筑;对输入地的影响: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当地能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生物资源的利用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正面:植树造林;改良品种培育良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态环境。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产业结构(二)产业转移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2、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②开拓市场 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④劳动力3、方向: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4、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5、转移中劳动力分布变化:第一产业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6、转移产业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污染严重型7、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8、对环境的影响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自然环境1)减轻污染,提高环境质量2 )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1)乡村地区→工业化地区(2)加重环境污染(3 )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人文环境(1)劳动力从第二产 业移到第三产业(2 )加快产业优化(3)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4)失业增加(1)加快工业化进程(2)缓解就业压力(3)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水土流失: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自然:(1)黄土疏松 (2)暴雨集中 (3)坡度大、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 (4)植被覆盖率低原因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