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认识自我,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史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

卡西尔指出,自我认识,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3 。

哲学以认识自我为最高目标。

然而,考察哲学史,我们发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确立的自我理解的雄心,却在近代因人的物化而失落。

如何实现对活生生的人的合理理解,是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

本文试图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问题上的重要理论贡献,从而推动人的自我理解的深化。

一、现成性:形而上学的解释原则
追问自我,与追问宇宙一样古老,人被宣称为一种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

哲学史上对人及人的本性的描述纷繁复杂,但差异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解释原则,通过一种流行的提问方式即人是什么来窥其实质。

哲学史惯以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来描述人的本性。

是字一出,就意味着要给人下一个定义。

这种定义方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形而上学》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是’有几种涵义,其中之一即为事物是‘什么’,&&是通过综合判断而得出的事物的具体的、有内容的本质。

&&综合判断与归纳分析比较起来,着重处已从经验对象的‘存在’转移为经验对象的‘本质’ [2]49 。

是什么这种发问,追寻的是变中之不变、动中之不动者。

可见,以下定义的方式考察人,追问的就是人所具有的不变的本质。

追问人是什么,已经将人的问题变为形而上学问题了。

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哲学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变,认识论成为哲学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近代哲学发端于笛卡尔,笛卡尔做的是一个重建哲学基础的工作,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寻求到了确定无疑的基础,即自我:‘我’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基础的东西,&&从此以后,‘我’就被特别地看作了基体,被视为了‘主体’。

[3]95 笛卡尔这一工作对近代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胡塞尔将其称为哲学根本特征的改变,称笛卡尔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转向主体自身的哲学。

也正是因为这一重大的功绩,笛卡尔开创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之先河。

近代哲学虽然发生了主题重大的变化,但仍然属于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

现代哲学普遍认同的是,同一性是形而上学的典型特征,哈贝马斯就如此说道: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就明确表现为普遍统一的学说;理论针对的是作为万物的源泉和始基的‘一’,普罗提诺之前,这种‘一’叫做善的理念或第一推动者;在他之后,则被称为最高存在、绝对者或绝对精神。

[4]137 哈贝马斯的这段论说已经将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哲学共同含有的同一性原则阐释出来。

一作为抽象的无限者,被视为有限的多之根基,用不变的一去化约变化的多,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

近代认识论哲学将主体视为那种只有与之相关,其余的物才得以规定自身的东西 [3]96 ,实质上也是将主体作为多中之一,独一的主体是众多存在者的本质和价值的源泉。

基于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共同具有的同一性原则,哈贝马斯将巴门尼德至黑格尔的哲学历程视为形而上学的发展史。

因此,近代主体性哲学也就是主体性形而上学。

以形而上学来考察人,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困境。

威廉•巴雷特这样概括:古希腊哲学虽然已经对人的问题有所研究,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使用的存在论的基本范畴,如质、量、时间、空间等,都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范畴,以至于对人这一存在的把握,也带有了物质对象的特征。

笛卡尔也未能免于这一传统的影响,虽然笛卡尔将思执的我和广袤物的世界区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但是,事实上,当来理解人的存在时,事物的存在却居优先的地位&&虽然人和自然的分离无可挽回,但是暗地里发生的事是:对人的存在的了解总
是借同物质实体的类比得来的。

近现代思想虽然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但同时它却还是试图按照物质实在来了解人 [5]229 。

这段论述指出,形而上学实际上是以观物的方式来观人,将人等同于物。

海德格尔将物的特性概括为持久的现成性,将人等同于物,人也就必然沾染了物的特性,变成了持久的现成性的存在者。

由此可见,询问人是什么,就是用形而上学考察人,获取人的本质的知识,以实现对人的一劳永逸的理解,其中隐含的是现成性的解释原则。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现成性的解释原则将活生生的人抽象化、僵死化,从而在人的自我理解问题上陷入了绝境。

现代哲学通过拒斥形而上学,恰恰要告诉我们,人根本没有固定的本质,传统的逻辑与形而上学本身就不适于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

任何所谓关于人的定义,当它们不是依据我们关于人的经验并被这种经验所确证时,都不过是空洞的思辨而已 [1]17 。

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成为古希腊时期人的问题确立的标志,但苏格拉底从未轻率地对人提出过定义,苏格拉底的后人却在给人下定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

究其原因,就是囿于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和现成性的解释原则。

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症结,认为要实现对人的合理解读,必须将人从形而上学理论形态中解救出来。

通过形而上学批判,实现人的解释原则的创新,是马克思取得的十分重大的理论成果。

二、生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
的批判及人的解释原则的创新
形而上学已然成为现代哲学批判的众矢之的,在形而上学批判的大潮中,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当数马克思。

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开启了西方哲学范式的现代转换,即从形而上学向现代实践哲学的转换。

就理论范式之不同而言,与实践哲学直接相对的是理论哲学。

一种哲学,如果坚持理论活动的独立性并将其假扮为实践活动的本源,即是理论哲学。

理论哲学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自巴门尼德至黑格尔依然生机勃勃的形而上学思想发展历程。

哈贝马斯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中有过精辟的分析:理论生活方式居于古代生活方式之首,高于政治家、教育家和医生的实践生活方式。

&&理论要求放弃自然的世界观,并希望与超验事物建立起联系。

[4]31-32 到了近代,更是形成了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现代意识哲学中,理论生活的独立性升华成为了一种绝对自明的理论 [4]32 。

理论认识成为形而上学把握一切的方式,当形而上学面对人这一对象的时候,也必然使用理论认识的方式,将人作为认识的对象加以把握。

此种做法最终导致了人的现成性,使人成为毫无生气的、僵死的自然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