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拉德布鲁赫的警言句

拉德布鲁赫的警言句

拉德布鲁赫的《法律智慧句集》/blog/002/index.aspx?blogid=3011522008年7月3日星期四新年的第一天是这样过的:6个研究生来我的小区打篮球,还玩了网球(所谓玩,就是他们不怎么会打),玩的时间很长。

他们一定很感谢我的接待,其实我更感谢他们,这样的交谊方式是学生给老师最好的问候呢。

所以我还请他们在家里吃火锅。

这一天教授也仍然还要工作的,也许还富有教益:我第一次比较详细地把我那还算阔的书架的书类给学生介绍了一下,以表达我对所有作者的敬意。

我最尊敬的还是那些哲学、数学、逻辑和自然经验科学的书,目的是吸取方法论;然后是民法典和私法史类,继后是证据学、认识论(知识论)及心理学类,我觉得民法和证据法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所造之规则具有典型的人为性,因而也体现了法律规则的典型模式,喜欢它们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成为法学的外行(这个意思很清楚,不太理解这两门学科的思维方式,也可能就是法学的外行);再后才是刑事司法和犯罪学类,在这个门类里,或许我可以被叫着收藏者:我喜欢搜集个案写实作品(可以在网上搜索到我以前给出的一个书目);最后是法理、法理解释学及法学方法论类,或许这罗列最后的是我读得最多的,但尊敬感要弱一些,因为它们名为法哲学,但真正原创的思想方法较少,还有令我不解的是,西方法理学本来是部门法之野性扩张者(从某种部门法或者社会题材升华的),怎么在中国会弄出一个专门的从事法理学群体出来,并把其他门类置于指点之下呢?人们一再怀疑法学的思想成果,也主要是以法理学的理论状态做依据的,但是,少有人指出法理学它不是在部门法的自然理性上生长的——一个国家没有某个部门法的显著成果,却有伟大的法理学家,这种期望很奇怪。

对于法科学生来说,这样的介绍可能会形成一个重大偏见,于是我告诉他们,我的是书架是里外两层的。

那么里面是什么呢?应当可以想像吧。

有好多喜欢的书(大多数是小书)藏在其中,那天我特意取了几本推荐给学生,当提出拉德布鲁赫的《法律智慧句集》时,我说,随便你们翻到哪一页,你都会有特别的发现,足以让你深刻好久。

那天学生随便翻到的那一句话是:(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著;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所谓人,即以自我为目的。

故此,人之为人,不因其属肉体-灵魂的生命体,而因其表示以自我为目的。

(1932年)这也很巧合啊,因为关于自我中心这个话题,是去年我给公安局讲课内容的主题(“错案与确证偏见”),为了证明拉德布鲁赫确实有深邃的启迪,我把讲课的主要论证概叙如下:1.确证偏见:普遍的人性弱点“逻辑偏执的表现形式很多,但是确证偏见是一种主导论证的人类习惯思维,因此它不是一种一般的错误。

即使非常理性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也会产生确证偏见的错误,因为它深深地与人性的自我中心有关。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受过逻辑训练,那么确证偏见将难以察觉,从而它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

”2.这对司法设计有什么意义“确证偏见的放大:如果有一种制度或者环境的诱导因素(例如特定职责、角色定位、社会认同、兴趣偏好、舆论影响等),那么它可能成为社会种群偏见。

在司法活动中,确证偏见是司法活动的痼疾,注意,这样说并不是说司法活动必然导致确证偏见,而是说对司法活动稍有制度上的便利或者稍有理性要求的放松,就难免发生确证偏见。

”3.如何论证“自我中心与确证偏见”的普遍性(1)心理定式存在导致心理定势。

我举的例子是:仓浪区的警察追小偷追到乡下,吴中区的警察受请援助,小偷被两个警察追得穷途末路,突然发现田里有稻草人,他急中生智伴成稻草人……最后两个警察都路过这里,谁发现了破绽呢?(2)理论渗透于观察心理学证明没有“白版的”认知,一切观察和认识都有“前认识”,尤其是被我们确信不疑的独立观察,其实也渗透了我们的先念,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客观。

科学哲学家N·R·汉森分析认为,语言和记号影响观察,背景、语境影响观察。

我的问题是,在一个著名个案中,法国的伟大刑事侦查先驱贝蒂荣为什么破不了蒙娜丽莎被盗案(那案件有清晰的指纹发现)。

(3)认知失谐之非理性处理我的问题是,1956年美国的基切夫人预言北半球会被淹没(象《后天》一样的情景),事实没有出现,她的教徒们会认为预言失败吗?(4)记忆上的“确认偏差”拉塞尔和琼斯对他们的回忆进行测试。

相信超感存在的人100%记得确定性的材料,而否定性的材料只记得39%。

怀疑论者可以记住两方面的材料达90%。

这一实验能证明什么样的记忆是可靠的?(5)或然判断力不足人类思维的能力是进化选择的结晶,可是,我们在高级文明社会生活的时间太短了,不可能形成对统计性的或然性进行严密推理的天生能力,尽管现代生活极需要这种能力。

看了下面的数据,你还怕乘飞机吗:据一份来自美国全国安全委员会的调查资料显示,1997年美国的事故死亡人数中,43200人死于机动车,8600人死于中毒,4000人死于溺水,只有110人死于喷气飞机运输,这个数字说明飞机运输,其死亡率要远远低于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

美国的安委会还对1993年-1995年间每百万乘客每英里所发生的死亡事故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乘坐飞机要比乘坐汽车安全22倍,在其中选出的有代表性的六个月中,公路死亡人数约为21000人,这个数目是自40年前有喷气客机以来全世界所有喷气机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 飞机旅行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它绝少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

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这样飞上8200年,你才有可能会不幸遇到一次飞行事故,三百万分之一的事故概率。

但我可以肯定,这些数据无法改变一些害怕飞行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是法官,他那种概率头脑的心证是不是太危险了?(6)推理意向的自然偏执“平常的推理具有两个特征:(1)不能对一切可能的解释进行思考;(2)偏重于设法证明论点而不努力弄清论点有无错误的可能。

”(布恩、埃克斯特兰德《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页。

)(7)心理眩惑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产生的糊涂(象电脑死机)。

下面这个测试题在斯坦福大学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的实验中,错误率是4分之3。

2007年,我讲课每次都做这个测试,错误率一样不低于4分之3。

60美元买进一匹马,马上70美元卖出去,旋即80美元又买进来,即刻90美元再卖出去。

究竟赚没有赚钱,赚多少还是亏多少?如果是这样,那么各位家里的条幅如果是“难得糊涂”是不是该摘下来,或者换一下词呢?我说的这些实验证明和理论揭示大多数都在20世纪60年代(即认知心理学产生之后),拉德布鲁赫的直觉还是不错的吧。

说实话,我越读拉德布鲁赫越感到心里不安,我们国家有那么多著名的法学家,全部精选言论加起来也许没有他的精彩。

是学问不厚?或许是;是心灵不深,也或许是;是表达不好,也是显然的;也可能都是。

但是我的猜测还不如拉德布鲁赫在1906-1949年说得深刻:无哲学头脑的哲学和历史是哲学的一种堕落,是对遭际生存震撼的人们的一种无用的折磨。

(1948年)——这句话可以送给法理学。

在教授论战之前和论战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人们认为号角自己响起来了,但不知道它是被谁吹响的——没有什么比专业外的教授更容易轻信的了。

(1926年)——这句话,让我觉得我写的《题材与学术理性》那么多文字简直是浪费。

如果人们笨拙而生硬地把糟糕的理论塞在相应糟糕的实践上时,那在世界上再找不到比这更不可原谅的事情了。

(1924年)——很奇妙,我从来没有想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可以是、也很容易是这样的。

这使我想到“司法能动主义”这个学说在中国的鼓吹,理论方面,中国的司法机关可以是能动主体的吗?实践方面,司法改革不是在蠢蠢乱动吗?待克服的难题,绝不会降临某些人的头上,因为他们事先从不对自己的难题通盘掂量,直至逼入绝境。

(1916年)——我们的学者很忌讳盘诘,要么就是没有风度的吵架,互相吹捧成为时尚了。

答案的时髦常常只是答案正确性的一个非常骗人的标志。

(1947年)——我们习惯跟风,法律博客的论调也变化不大。

世界不是由理性来除尽的,价值的世界则也从来不是。

(1943年)——这个我有我的感悟/blog/002/index.aspx?blogid=270158:心智,是理性能力,是基于经验或学术与自然和他人达成沟通的能力,它能理解的东西就是价值信念和逻辑信念,那些科学、规律、规则就是信念的产品。

迷恋着制造这些产品的人,有其不幸,因为,心智并不能满足人心,所谓思想的愉悦,仅仅是这台上帝制作的“电脑”运行通畅没有死机的感觉而已。

情感只属于每一个人自身,然而人连同其活动均属于世界,人连同其他意识也附属于世界。

(1927年)——我也有自己的感悟:/blog/002/index.aspx?blogid=270158心灵是和属于个人的那个世界直接沟通的能力,心灵是不能原样复制的,所谓人际沟通仅仅是类似,而不能象心智一样可以合一。

一个精神作品沿着自己的逻辑指点门津,而它的作者却根本没有察觉到,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奇迹!(1944年)——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句学术名言,所以学术之路要遵循自己的逻辑走下去,抄抄写写再多,也没有自己的逻辑。

当然学术地位并不是由你有自己的逻辑决定的——拉德布鲁赫说:“平庸也可能正确,聪明也可能错误。

”(1949)不过这句话也可以有另外的理解,譬如是在印证葛梯尔悖论:在探索事实的认知中,歪打正着的事情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认识经验。

我们的精神,喜欢包裹在感性的外衣之内,以便象穿戴整齐的美人欣赏自己的镜像……(1915年)——(早翻到这句话就更好了)这样的包裹碰巧被我拒绝:/blog/002/index.aspx?blogid=270158如果我因为过于理性,而说出了违背别人信仰、情感和态度的话,那么请你到这里来交流心灵,在其他栏目我不接受信仰的、态度的、情感的以及本土的、民粹的或者所谓“良知的”、权威的、善意的,以及诸如此类的补强证据,讨论心智问题只有价值预设和逻辑。

彻底的清晰达畅同时就是美。

(1937年)——天啊,拉德布鲁赫哪里知道七十年后的中国还觉得这东西太奢侈了。

半吊子的教育,不是指部分的教育,而是指一鳞半爪的教育……一知半解者的知识是在他的灵魂上安置了一个异体,它塞插在他的身上,就象一团异物梗塞在喉。

(1919年)——这个问题我早算过了,法学研究生教育比半吊子好不了多少:“4分之1的时间是学习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政治理论课程,4分之1是所有学生必须接受的外语训练,还有一段时间可能要用2分之1的时间为司法考试努力”(我的演讲:“在悖论中前行”),不过拉德布鲁赫的比喻让人感觉太难受了。

但是,我并不持今不如惜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