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可编辑版】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可编辑版】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
自20**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了西北甘肃甘州地区1:5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东北黑龙江林甸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工作,西南川西高原若尔盖藏区大骨节病区地下水勘查项目等,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X年作为水环中心最年轻的一员参与了“
5.12”汶川特大地震堰塞湖抢险排查工作,十天里与专家组成员辗转2000余公里,完成了XX市10个堰塞湖的调查,提交了10处堰塞湖排险建议报告,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国土资源部表彰。

近年来主要负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与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是部、局发挥地学优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设立的第一个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项目,当时国内尚无现成标准规范可供查阅,项目组借鉴油气、矿产等行业经验,动员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资源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建立了适宜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方法体系,系统总结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勘查、建设、灌注、监测等关键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评审认为,“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与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项目成果报告为优秀”;201X 年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项目,与项目组成员联合攻关,圆满完成了示范工程调查、勘查、选址、评价、建设、灌注、监测等全流程技术方法体系的探索和示范工程监测
井及监测体系的建设,在201X年地质调查项目野外质量抽检中,专家组对“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项目取得的野外成果予以高度评价;与企业合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实施了我国也是世界首个煤基全流程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为我国有效减排二氧化碳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我国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X-201X)”项目,继续为所从事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科研开发贡献力量。

先后参与编写专著3部,其中第三作者1部(《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已出版);在核心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ei或istp收录2篇;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优秀个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和“水环地调中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于201X年经层层遴选,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英才第二批培养计划。

附送:
水文局年度河流工作总结
水文局年度河流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在省水利厅党委、省水文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上饶水文局党组一班人,团结带领广大水文干部职工,抓大事、谋长远,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水文事业进入了一个环境改善、成效明显
的发展时期,为今后水文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服务防汛抗旱,扎实做好水文测报工作
(一)汛前准备工作扎实到位及时进行了汛前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限期整改,确保汛前准备扎实到位。

修改完善了《上饶水情分中心管理运行制定》,制定下发了《水情遥测站设备管理维护职责》。

完成了150站次遥测站设备的维修,163站次基本数据的核对维护。

对上饶、XX市约350座中小型水库数据库基本信息进行了检查维护,保障了水库信息的入库。

完成了中小河流28个新建水位站水情遥测设备安装调试及其中心站数据入库、交换、查询,确保了尽快发挥效用。

测洪方案及测报技术措施及时落实到位。

(二)应急测报能力不断加强编制完成了圳上站与耙石站洪峰水位相关图方案,重新编制完成了梅港站产汇流预报方案。

修改完成了遥测站基本信息和201X年水情特征值的统计、水位流量关系的分析入库工作。

补充修改了水情遥测站点分布图。

完成了信江弋阳、鹰潭、梅港等站的洪水、枯水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指标分析确定;调整充实了应急抢测队。

(三)水文测报服务作用明显今年汛期虽然超警戒线洪水次数不多,但暴雨大暴雨和局部洪水频发。

6月上旬,鄱阳西河出现的有记录的第二位洪水和昌江全流域的超警戒线的洪水,我局快速反应、有序组织、科学应对,提前9小时做出了西河石门街站的最高水位估报。

入汛以来共编发《水情快讯》75期,《水情简报》23期,水情综述及分析材料22篇,水情短信90条,水情预报61站次,信州水利枢纽入库流量预报14站次,发送水情电报
71万份,接收处理发送实时遥测水情信息260万条。

全力保障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山洪预警水情信息系统和水情分中心系统的正常运行。

取得了减少经济损失4600万元,安全转移人口2万余人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