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目录--------------------------------------------------- 1第一章编制概况---------------------------------------- 3第一节概述------------------------------------------- 3第二节编写依据--------------------------------------- 3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 4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临近采区开采情况----------------- 4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性----------------------------- 7第三节地质构造--------------------------------------- 8第四节水文地质--------------------------------------- 8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11第一节巷道布置--------------------------------------- 11第二节矿压观测--------------------------------------- 12第三节支护设计--------------------------------------- 12第四节支护工艺--------------------------------------- 21第四章施工工艺---------------------------------------- 31第一节施工方法--------------------------------------- 31第二节凿岩方式--------------------------------------- 32第三节装载与运输------------------------------------- 34第四节管线与轨道敷设--------------------------------- 35第五节设备及工具配备--------------------------------- 36第五章生产系统---------------------------------------- 39第一节通风------------------------------------------- 39第二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43第三节瓦斯防治--------------------------------------- 47第四节防突管理---------------------------------------- 49第五节综合防尘--------------------------------------- 50第六节压风系统--------------------------------------- 51第七节防灭火----------------------------------------- 51第八节供电------------------------------------------- 51第九节排水------------------------------------------- 52第十节运输------------------------------------------- 52第十一节照明、通信和信号----------------------------- 52第六章劳动组织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9第一节劳动组织--------------------------------------- 59第二节作业循环方式----------------------------------- 60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0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61第一节施工准备及相关要求----------------------------- 61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六大系统”------------------------- 61第三节顶板------------------------------------------- 69第四节防治水----------------------------------------- 76第五节机电管理--------------------------------------- 79第六节运输管理--------------------------------------- 87第七节设备起吊、安装、拆除--------------------------- 90第八节其它------------------------------------------- 91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94第一章编制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6煤回风上山(岩巷)。
二、掘进目的及用途目的:形成6煤回风上山(岩巷)。
用途:满足矿井通风、运输、管线敷设的要求。
三、巷道设计长度和服务年限设计长度:314m。
服务年限:30年。
四、预计开工、竣工时间本巷道自2013年12月上旬开工,预计2014年4月竣工。
五、巷道平面布置附图(一):6煤回风上山(岩巷)平面布置图;附图(二):6煤回风上山(岩巷)剖面图。
第二节编写依据一、采场设计说明书及批准时间设计说明书为《6煤回风上山(岩巷)设计》,批准时间为2013年3月。
二、地质说明书及批准时间地质说明书名称为《6煤回风上山(岩巷)地质说明》,批准时间为2013年3月30日。
三、其它技术规范1、《煤矿安全规程》2、《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3、《各工种操作规程》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临近采区开采情况本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北侧山地,地表标高约+1152.0~+1197.2m。
工作面东侧为6煤回风上山(煤巷)、6煤胶带上山、6煤轨道上山;西侧为风井;南侧为6煤总回风巷(1)、6煤总回风巷(2);北侧为三维地震勘探预测F3、F6、F7、F8及F10号断层,断层落差约为4m~50m。
巷道布置平面图(附图一)可编辑剖面图(附图二)精品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性一、煤(岩)层产状、厚度、结构、坚固性系数工作面为穿层巷道,所穿煤、岩层为6#煤层、6#煤底板为细砂岩及砂质泥岩。
6#煤层:黑色、灰黑色,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强玻璃光泽,内生裂隙发育,性脆,易碎,断口呈参差状,容重1.38t/m3。
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镜煤、暗煤次之。
6#煤层走向29~124°、倾向119~214°、倾角5~13°,煤层厚度2.40~3.10m,平均厚度2.80m,煤层结构简单,顶板及底板均为粉砂质泥岩。
(表二)煤层特征情况表二、煤层顶底板情况6#煤层直接顶为砂质泥岩,深灰色,性脆,节理较发育,含植物化石碎屑。
平均厚度为1.41m。
老顶是由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的复合型顶板;粉砂岩为浅灰色,质硬,参差断口,含泥质纹理平均厚度2.00m;细砂岩为灰白色,长石、石英为主,次含岩屑,分选中等,平均厚度6.5m。
底板为砂质泥岩,深灰色,性脆,节理发育,棱角状断口,含植物化石碎屑,平均厚度5.85m。
(表三)煤层顶底板情况表三、煤层瓦斯涌出量依据6煤回风上山(岩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状况,预计本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1m3/min。
该工作面掘进超过一个月,重新核定瓦斯涌出量,以后根据掘进巷道实际瓦斯涌出量进行风量核算。
第三节地质构造工作面掘进范围内煤、岩层整体为单斜构造。
根据三维地震勘探资料显示,本工作面北侧可能发育有F3、F6、F7、F8及F10号断层。
F3号断层走向57°、倾向147°、倾角75°、落差4m。
F6号断层走向69°、倾向159°、倾角75°、落差5m。
F7号断层走向45°、倾向135°、倾角70°、落差4m。
F8号断层走向74°、倾向164°、倾角70°、落差5m。
F10号断层走向62°、倾向152°、倾角50°、落差50m。
第四节水文地质一、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所穿(煤)岩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
从区域上来看,工作面主要受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碎屑岩裂隙含水层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碎屑岩夹碳酸岩类裂隙岩溶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及奥陶系中统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影响。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碎屑岩类裂隙水主要为K8含水层,K8砂岩裂隙水为工作面顶板直接充水水源。
含水层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厚度较大,但区内变化大,补给条件差,单位涌水量0.00963 L/s.m,渗透系数0.0279m/d,富水性弱。
在构造正常地段,该充水水源对工作面掘进影响相对较小,但在断层、陷落柱发育地段对工作面掘进有一定影响。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碎屑岩夹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指太原组的K2、K3、K4三层灰岩裂隙岩溶水,根据井田内抽水试验资料看,单位涌水量为0.00268 L/s.m。
另外,从简易水文情况看,钻孔消耗量变化不明显。
K2、K3、K4灰岩,单层平均厚度1.3-2.91m,水位埋深90.0-175.01m,单位涌水量0.002-0.02 l/s·m。
富水性弱。
奥陶系中统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该含水层主要为奥陶系峰峰组与上、下马家沟组含水层。
井田内没有出露,属埋藏型;根据区域资料,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一般情况下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岩溶发育,富水性强,峰峰组灰岩富水性相对较弱。
根据《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晋中紫金煤业有限公司基建井首采区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及安全技术措施报告》分析,6号煤层底板泥岩、砂岩、灰岩的Kp值(隔水岩柱岩体抗拉强度)平均1.2MPa~4.8MPa。
Kp按最小值1.2MPa计算,6号煤层到太灰含水层之间的安全隔水层厚度为12.86m,按最大值4.8 MPa计算,得出的太灰含水层安全隔水层厚度为6.48 m。
Kp按最小值1.2MPa计算,得出的6号煤层到奥灰含水层之间的安全隔水层厚度为11.61m,按最大值4.8 MPa计算,得出的奥灰含水层安全隔水层厚度为5.8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