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员工激励原理与实践
2、影响缺勤的因素:
工作满意感的强弱是主因; 与企业的文化、政策规章制度 等有关。 缺勤的个人因素:价值观、缺勤的经历等。 公共交通、本人体能
3、缺勤的控制:
要清楚缺勤状况; 要制定奖惩制度; 加强敬业精神教育; 解决员工班车、托儿设施、可以考虑弹性工作制等
离 职 (跳槽)
离职分为两大类型 1、主动型
些方面的需要有什么样的感受,最常问到的 是工资、奖金、发展机会,与上级的和同级 同事的关系这五方面,请他们在“满意”、 “难讲”和“不满意”三者中勾选出一项来 描述其感受。
2)“波特量表”
调查人们在与工作有关的重要方面的需要 强度,以“工资”方面为例,要测量三个维度:
(1)对你现有工资水平的评价: (2)对你所期望的工资水平的描述: (3)工资对你的相对重要性:
认为它们由低到高呈阶梯状排列。
自我实现需要:成就、理想、抱负等。
尊重需要:地位、尊重、赏识、尊严、自尊
权力等。
社交需要:友谊、归属、爱等。
安全需要:劳动安全、环境安全、职业安全、经济安全、
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等
生理:衣、食、住、行、婚配、生育、阳光、空气等
低级需要
该理论的基本论点
(1)需要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 (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由低层 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3)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 时间里,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4)低层次需要从外部得到满足,高 层次需要从内部得到满足。 (5)高层次需要难以满足,但激励作 用更大。
行为结果实现既定目标; 需要达到满足程度; 在动机的驱使下,人们采取行动; 进一步强化原有需要,或促进产生新的需要。
二、需要的分类
1)外在性与内在性需要 (1)外、内在性需要的界定。 (2)外在性需要又可进一步分为两亚类:物
质性需要和社会感情性需要
(3)内在性需要也 可进一步地分为 两亚类:过程导 向的内在性需要 和结果导向的内 在性需要
2)三种假设
(1)满意感在前是因,高绩效在后是果。 (2)绩效是因,满意感是果。 (3)满意感与绩效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 关系。
五、 满意感与缺勤和离职:
员工对企业的满意感,会直接影响到出勤率和离职率。
1、缺勤的内在含义: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冷淡
态度 ,是员工不满的征兆; 衡量的标准-----缺勤率。
第七章 员工激励原理与实践
从企业管理的“难题”谈起
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 佣一个人到指定的岗位工作,你甚至可以 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 不到热情,你买不到主动性,你买不到全 身心的投入,而你又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
——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 弗朗克斯
* 激励的重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教授在对职工的激励的研 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则职工的能力可以发 挥到80%--90%,其中50%--60%的差距系激励工作 所致。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 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1、 需要:感知某种(些)必要的生活与 发展条件匮乏时的心理状态。
2、 动机:需要使人的内心产生行为的驱 动力,这就是动机。
3、 目标:行为是指向一定目标的,那就 是能够满足其需要的资源。
4、满意感:这是获得了所需资源,使需 要得到满足,紧张感及因之而产生的行 为内驱力(即动机)消失时的内心体验。
* 激励的复杂性与艺术性
激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激励员工没有简单的方 法,也没有一个措施能够确保激励有效,真正有效的 激励措施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 的实现依赖于基础性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也需要 管理者的智慧和创新。
第一节 激励和绩效
一、行为周期的基本模型
行为的发生不是无端的,而是有目标的, 是有其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基础的。
2)内、外在需要 与激励间的关系
外在性的需要不能在工作 活动本身中求得满足,能 满足它们的资源存在于工 作之外,控制在组织、领 导与同事手中,因而工作 是手段性的。内在性需要 则相反,它们的满足是通 过工作活动中的体验才能 实现。
三、需要的测量
1)“工作描述指标问卷” 直接询问员工对与他们工作最重要的一
5、反馈:内心体验到满意感,会反馈至 行为周期的起点,即需要导致的心理紧 张,使之消失。
6、外界刺激:它能加强或削弱动机,但 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依据。
激励的过程
需要 激发 动机 驱使 行为 实现 目标
反馈
强化
满足程度
达到?
起点是人的各种需要; 当需要萌发而未得到满足时,会引起生理和心理 紧张,从而激发寻求满足的动机;
升为生产部长。他记得那段日子对他个人和公司来
说,都是极重要的转折。他没命地为公司工作,很
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感到自豪。他的付出也给他
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的工资收入已相当可观了。
更重要的是,他在不断的提拔、升级中得到了权力
案例分析1
•
李英现已快到40岁了。回首这二十几年的工作
经历,很为自己早年艰苦而又自强不息的日子感叹
不已。想当初,自己没有稳定的工作就结了婚,妻
子是位孤女,有父母留下的一栋虽然面积不小但很
破旧的平房。妻子在待业之中,俩人常为生计发愁。
后来,李英在某企业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并很
快地被提拔为工段长,接着又成为车间主任,进而
将第2项所勾的级数与第1项级数之差若是正 值,表示确有需要,差额即其强度。若是负值, 则表示实际所获超过期望值,即满足过度,变成厌 恶与抵制了。
四、满意感与绩效
1)工作满意感与绩效的不同组合 (1)高满意感与高绩效。 (2)高满意感与低绩效。 (3)低满意感与高绩效。 (4)低满意感与低绩效。
说明: ①满意感不等于激励,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②激励是复杂的多因现象,不能把它简单化。
外单位吸引 学习深造 照顾家庭等
2、被动型
离退年龄 意外伤残 长期卧病 不称职被解雇等
离职原因:
环境因素 组织因素 个人因素
第二节 需要与激励的特点
——激励理论的发展
•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 双因素理论 • 3. 期望理论 • 4. 公平理论 • 5. 强化理论
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