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011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中国法制史专业法学1、2、含知识产权班年级2010级本试卷共 7 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将“明德慎罚”作为刑事政策原则的王朝是【】A.夏朝B.商朝C.周朝D.汉朝2.公元前536年于郑国“铸刑书”,率先将刑法铸在了铁鼎上的政治家是【】A.子产B.子驷C.叔向D.邓析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是【】A.《吕刑》B.《九刑》C.《法经》D.《秦六律》4.秦的司法判例称为【】A.决事比B.条例C.法律答问D.廷行事5.汉代,由司法判例产生的惩治思想犯罪的罪名是【】A.诽谤罪B.妖言罪C.非所宜言罪D.腹非罪试卷第1页(共7页)6. 中国传统立法史上由繁到简的里程碑是【】A.《新律》B.《泰始律》C.《北魏律》D.《北齐律》7.以“刑律统类”的方式编纂律典,出现于【】A.三国两晋B.隋朝C.唐代后期D.五代8.宋代的贷死之刑是【】A.斩右趾B.加役流C.宫刑D.刺配9.元代由地方政府所辑录编制的一部典章制度汇编是【】A.《至元新格》B.《至正条格》C.《大元通制》D.《元典章》10.明律为禁止大臣结党,设置了【】A.奸党罪B.阿党附益罪C.见之故纵罪D.内外官交结罪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明六赃”中以国家公职人员为犯罪主体的罪名包括【】A.主守盗B.监守盗C.受所监临D.受财枉法2.清朝满人犯罪于定罪量刑上享受的特权有【】A.减等B.上请C.换刑D.听赎3.宋代立嗣继承形成制度,立嗣可分为【】A.生前收养B.过继C.立继D.命继4.《大清民律草案》的篇目中包括【】A.总则 B. 债C.物权D.亲属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刑事立法包括【】A.禁止买卖人口B.禁止赌博C.禁止刑讯体罚D.禁止缠足试卷第2页(共7页)3 小题,每小题4 分,共12 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1.明代朱元璋的“刑用重典”思想源于战国时期法家的“重刑轻罪”思想。
【】2.唐律中将犯罪分为“公罪”与“私罪”,“私罪”是与公事完全无关的犯罪。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国民大会行使解释宪法,统一解释法律和命令之权。
【】试卷第3页(共7页)4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 分)1.周公制礼2.上计制度3.编敕4.领事裁判权试卷第4页(共7页)3 小题,每小题8 分,共24分)1.简述汉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诉讼审判制度。
2.比较唐律与明律在篇章体例结构方面的异同。
3.简述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的主要内容。
试卷第5页(共7页)2 小题,每小题12 分,共24 分)1.以唐律为例,说明封建法是特权法。
试卷第6页(共7页)2、试析清末法制变革。
试卷第7页(共7页)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专科课程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0 ---2011 学年第 2 学期课程中国法制史(7 卷)专业法学1、2、含知识产权班年级2010级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C2.A3.C4.D5.D6.B7.C8.D9.D 10.A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BD 2. AC 3. ACD 4. ACD 5. ABCD三、判断分析﹙每小题4分,共12分﹚1.判断:错误。
﹙2分﹚明代朱元璋的“刑用重典”思想源于西周的建国三典和儒家的宽猛相济思。
﹙2分﹚2.判断:错误。
﹙2分﹚唐律将职官犯罪分为“公罪”与“私罪”;“私罪”中包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不法利益的犯罪,并非与公事完全无关。
﹙2分﹚3.判断:错误。
﹙2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司法院下的大法官会议新行使解释宪法,统一解释法律和命令之权。
﹙2分﹚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是西周主要的立法活动﹙2分﹚。
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夏朝和商朝的礼为基础,结合周礼及现实需要制定度了西周的典章制度。
﹙2分﹚周公制礼是礼的制度化,系统化和仪式化。
(1分)(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2.是秦朝设置的考核地方郡县守令的行政制度。
﹙2分﹚秦法律规定每年年初由地方向中央工作计划,年终中央政府根据其完成情况给以奖惩。
﹙3分﹚(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3.敕是皇帝的诏令。
(1分)编敕渊源于五代(1)。
宋代将皇帝所颁布的散敕进行编纂的立法活动及由此形成的法律形式称为编敕。
(2)其是最经常的立法活动及最重要的法律形式。
(1分)(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4.是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的一项司法特权。
﹙2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肇始于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1844年美国通过中美五口通商章程继英国之后取得此项特权。
此后相继有法国,意大利等19国在中国取得此项特权。
﹙2分﹚领事裁判权是中国司法主权丧失的标志。
﹙1分﹚(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汉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司法制度包括春秋决狱,录囚,大赦,秋冬行刑。
(3分)《春秋》决狱,即引用儒家《春秋》、《诗》、《书》、《易》、《礼》等经典的精神原则或事例作为判案的依据。
(2分)录囚是皇帝或上级长官直接详审罪囚,平反冤狱的制度,为汉朝首创。
(1分)大赦即对罪犯进行普遍宽赦的制度,于汉朝形成制度,国家凡有喜庆或灾异事件,皇帝均要大赦。
(1分)秋冬行刑即除罪大恶极者决不待时外,死刑均在立秋以后,冬至之前执行的制度。
(1分)(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2.唐律与明律相比较于篇章体例方面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基本法典。
首篇均是《名例律》(2分)不同点:明律为7篇,篇名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唐律为12 篇,包括:包括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和断狱律。
(2分)明律律首列“二刑图”和“八礼图”。
﹙2分﹚明律为律例合编,唐律为律疏合编。
﹙2分﹚(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3.施政纲领规定抗日民主政权的总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保卫边区,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2分)规定抗日民主政权的建政原则是“三三制”,即边区政府和参议院的组成上,共产党人,党外进步人士及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4)此外还规定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经济政策和保障抗日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2)(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唐律将社会中的人分为特权者,良人和贱民三大等级。
在定罪量刑上体现出贵、良、贱同罪异罚的原则。
(1分)官僚贵族享有的“八议”、“上请”、“例减”、“收赎”、“官当”等法律特步完备。
(1分)所谓“八议”是我国封建社会规定贵族官僚中八种人享有法律特权的制度,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八种权贵人物犯罪后,可以通过特别程序获得减免刑事责任的优待.八议入律始于三国时期曹魏《新律》,到隋唐制度化。
(3分)所谓“上请”源于汉代,唐代规定八议之人的近亲属,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属,犯死罪可享有上请特权。
例减是隋朝创制的,唐代规定七品以上官及应请者的近亲属,犯流罪以下,可以直接减刑一等。
收赎适用于九品以上官及应议、请、减者及其近亲属,他们犯流罪以下可以用铜赎免。
官当则指官吏犯徒流罪可以用官品抵当刑罚。
(3分)(具体论述:4分)(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2.是中外法律的混合物(1分);建立起诸法分立的部门法体系,打破了传统中国法律以刑法为主的编纂模式,初步建立起近代化的法律体系。
(1分)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三权分立的原则,初步确立了司法与行政分立的体制。
(1分)制定了商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1分)具有封建性与买办性结合的特点。
(1分)清末法制变革使中华法系解体,近代法制产生,客观上有重大进步意义(1分)(具体论述:6分)(注:考生虽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但已答到本题的基本含义或相关内容,酌情给予及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