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油画中国的发展历程
油画的发展历程:早期
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
品带进中国。
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
这
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
到清朝初年,有很多擅长油画的
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
其中较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
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1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
过多幅油画肖像。
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
法(油画技法)。
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个时期
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
油画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
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最早
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
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
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
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
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
继李叔同之后
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
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
在日本,以黑
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点改变了日本美
术教育的内容。
因为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留日学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的各流派。
留欧的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徐悲鸿、颜文□、常书鸿等人,提倡古典的写实主义美术。
留学生归国后,通常都以美术教学为职业,通过所在的学校,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