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语言,唤醒你的心灵
——新教育形式下,我们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内容摘要】
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用语言和学生进行或有趣,或激情,或生动的交流。
我们不仅仅用语言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靠语言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关键词】共学探究喜欢要求鼓励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的深入,语文老师们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课堂上,老师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由此而产生了许多新时代老师们的口头禅。
这些语言的诞生看上去生动鲜活地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自由度的放开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但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看似热闹光鲜的背后有着许多发人深省的现象。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采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之后,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一个学习的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
表面上看是老师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是否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语文教材
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味道,是否真的都适合“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的方法?是否真的能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了解本课的重、难点?
启示:我们能否和学生一起来阅读和发现,寻找最适合切入的段落,大家一起来进入优美的文本。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新课堂上,这是我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
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热热闹闹的。
但是最好的方式真的只是大声朗读吗?这跟我们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倾向于大声朗读,因为,这样容易出效果,也便于老师进行检查。
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了学生能掌握各种阅读方式,老师也不能只用一句“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看似是最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其实是一种最放任,最不负责任的阅读方式。
难道说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可以放弃了。
默读和浏览,就是一种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心智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
地方提出疑问;
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的方式来学习文本。
如果总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时间长了,学生难免会产生避难就易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
启示:我们能否和学生一起来选择适合文本的阅读方法,综合各种阅读方式之长,充分的、丰富的来共读这篇美文。
●“你学会了什么”。
老师问完这句话之后,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
仔细审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才思迥异。
然而遗憾的是,处于赶进度的紧迫,老师们或全盘肯定,或做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并不做深究。
没有及时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
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
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头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了教学环节的重复繁冗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启示:我们不妨在课程进度不大紧张的时候,给学生一个讨论,驳斥,各抒己见的机会,听听学生的心声,或许能给我们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注入很多新鲜的活力。
●“你真棒”!
年轻的老师们经常在私下里交流:“我们觉得应该在课堂上多表扬、鼓励学生,但是效果一点也不明显,是不是我们的表扬不得法?”
老师们小心翼翼地视批评如履薄冰,生怕批评不当会扼杀了摇篮中的“牛顿”或者“爱迪生”。
但是,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给予的泛泛表扬比如:“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你们真聪明!”往往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的理解造成误导。
我们在提倡表扬、鼓励和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表扬的分寸和方式。
表扬好的行为肯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表扬也是一门艺术。
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果?与老师们的日常交流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想法:
第一,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
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在手脚协调能力还没有发展到我们这么“好”时,能做好一些“简单”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良好的习惯和出色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
第二,表扬要及时,对于良好的、有进步的,应该表扬的行为,老师要及时表扬,“打铁要趁热”,否则时间一长,记忆一淡化,学生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起不到强化好行为的作用了。
例如,这天上课纪律不错,老师可以在课堂结束时及时地表扬全班同学:“今天课堂纪律非常不错,大家有了很大进步,希望同学们
能继续坚持!”以此为由及时地强化同学们对正确行为的认识。
第三,表扬要具体,表扬的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是值得自己坚持下去和值得大家学习的,也容易为班级树立榜样。
例如,学生看完书后,自觉把书放回图书角,摆放整齐。
如果这时老师只是说:“你今天表现真不错。
”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不明白“不错”是指什么方面,是看书看得好,还是保持了书本的整洁?这时我们不妨加上一句:“你今天把书摆放得这么整齐,真是大家的好榜样!”
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学生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也不容易以后继续强化好的行为。
第四,表扬不仅要只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
低年级学生经验和能力有限,经常想给老师帮帮忙,但老是“好心”办“坏事”。
例如,孩子想帮老师给班里的绿化角浇浇水,一不小心把班里最漂亮的一盆花打破了。
这时候如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这孩子可能从此就不愿意再帮班里做任何好事了。
我们可不能凭一时义气伤害了一颗幼小的、火热的心灵。
我们此时此刻应该按捺住自己那颗痛惜的心,温柔地告诉孩子:“你想帮老师浇花,老师真的很感激你,但是地上水多路滑,你下次一定要小心,现在咱们一起给小花换个家好吗?”这样不仅化解了孩子本来就紧张的心情,更让他体会到了老师对他自身安全的关心,不仅以后做事会更加小心,还会更加乐意于班级的事物,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因此而得到了一员得力干将,有什么不好呢?
只要孩子出发点是“好心”的,就要表扬,办事的效果不太好,我们
就帮他分析一下造成“坏结果”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下,使用准确生动,灵活丰富和富有人情味儿的语言,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教育的信息,更轻松地推动教学的过程,达到让我们更满意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的语言艺术》鄢月钿吉林大学出版社
2、《教师实用语言艺术》郑晓瞬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