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一、基本概况一)起止时间;(识记)二)都城:(识记)三)疆域:(识记)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二、政治状况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

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独相→群相、分权制衡。

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

“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

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提举常平使(且诸监司的路不一致、路没有单一的行政首长)——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开端。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内重外轻;地方无适当分权,对外的边防和对内的治安能力大大减弱,终宋一代内忧外患不止。

5)元朝①中书省(行政,下辖六部)、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秦朝的水平];宣政院(宗教、西藏)②行省制(地方:10个行省、中书直辖、宣政院辖地。

利于管理辽阔的疆域,中国省制的开端)6)明朝——君主专制加强①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置内阁(没有僚属、不是独立的机构);厂卫制度(特务统治)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兵部只有调兵权)②三司分立:承宣布政使司(“省”,民政与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军政)7)清朝①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2、选官制度:1)先秦:世卿世禄2)秦:按军功受爵(商鞅变法)3)汉朝:察举制(①自下而上;②重孝廉;③门弟族望)4)隋至清:科举制(605年— 1905年)形成:①隋文帝:分科考试;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唐太宗:进士、明经科为主;武则天:开创武举、殿试;玄宗:高官主试;③宋朝:Ⅰ.分乡、省、殿三级;Ⅱ.“天子门生”;Ⅲ.糊名法;Ⅳ.录取名额大增;Ⅴ.废明经、设明法;④明清:八股取士(Ⅰ.只考四书、五经;Ⅱ.“代圣贤立言”;Ⅲ.八股文体)意义: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②扩大官吏来源;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④加强中央集权;⑤缓和阶级矛盾3、兵制:(略)4、土地赋税:1)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2)战国(秦朝):(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废井田,开阡陌”)、按亩纳税;3)汉朝:编户齐民(①身份独立;②承担赋役)4)隋朝:均田制,租庸调(庸有年龄限制)5)唐朝:①均田制,租庸调;②两税法(Ⅰ.夏秋两纳,户税与地税;Ⅱ. 改按人丁为按资产纳税;Ⅲ.不抑兼并)6)宋朝:(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7)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纳银代役: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保证农业生产时间、降低农民的人身依附)8)清朝:①“更名田”;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③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二)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总结)三)民族关系:(总结)四)对外关系:(总结)五)阶级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变革与王朝更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农民起义)三、经济状况(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无秦汉、宋元)一)农业1、作物:1)三代:五谷;2)唐:茶叶;3)明清:(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甘薯,棉花(推向江北),其它经济作物(形成专业生产区域)2、水利:战国——芍陂(淮水)、都江堰(成都)、郑国渠(关中)3、工具:1)三代:木、石、骨、蚌;2)春秋战国:铁器;3)曹魏:翻车(马钧);4)唐朝:曲辕犁、筒车4、耕作技术:1)三代:施肥;2)春秋战国:牛耕5、人口垦荒:[经济重心转移]1)东晋南朝: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三吴、洞庭、鄱阳湖和成都平原)、进而岭南闽江;辽东、河西走廊。

2)隋唐:江淮种水稻、江南成为重要粮食产地;3)明清:贫瘠土地得到利用二)手工业1、纺织(丝棉):丝1)西周:斜纹提花、刺绣;2)曹魏有织造机构、吴国八辈之蚕、蜀锦;3)隋唐:产地遍布全国、品种繁多、有外来风格;4)明:纱绸机、手工工场;棉1)明:推向全国2、制瓷:1)商周:原始瓷器;2)魏晋南北朝:南方青瓷、北方创制白瓷;3)唐朝:唐三彩、秘色瓷(青)3、矿冶(铜铁):铜1)三代“青铜时代”;2)春秋战国:金银错技术、雕铸;铁1)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2)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灌钢法;北魏相州军刀;3)唐朝:切削、抛光、焊接工艺;4)佛山日产六七千斤铁。

4、造船:1)唐朝:世界最大的海船、洪州(南昌)、机械动力三)商业(秦汉有货币、交通)1、货币:1)商朝:贝币;2)秦半两;3)汉-隋:五铢钱;4)唐:开元通宝;5)宋:交子;6)明:白银2、交通:1)商周:邮驿传递;2)秦:驰道、灵渠;3)隋:驰道、大运河、长江;4)汉-唐:丝绸之路;汉-元:海上丝绸之路3、城市:1)春秋战国:临淄、邯郸、郢;2)隋唐:长安、洛阳、“扬一益二”,坊市分开、邸店和柜坊、夜市、草市;3)明清:北京、南京全国性商贸城市,江浙工商业市镇四、文化状况(无三代)一)科技1、四大发明:(总结)2、天文:1)春秋:哈雷彗星记录、“19年7润”;2)战国:《甘石星经》;3)西汉:《太初历》、太阳黑子;4)东汉:张衡解释月食;5)唐:僧一行测子午线、《大衍历》;6)元:郭守敬简夷、高表,《授时历》3、地理:1)东汉:张衡“地动仪”;2)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3)北朝:郦道元《水经注》;4)明朝:《徐霞客游记》4、农学:1)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重农抑商、民族融合、现存最早最完整);2)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总结传统、介绍泰西水法);5、数学:1)东汉:《九章算术》;2)三国:刘徽、圆周率;3)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缀术》6、医学:1)先秦:扁鹊、四诊法;2)西汉:《黄帝内经》(中医理论基础);3)东汉:《神农本草》,华佗麻沸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唐: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世界最早国家颁行),吐蕃元丹贡布《四部医典》;5)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综合性:战国时齐国《考工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二)人文1、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㈠春秋:⑴老子:①道家创始人;②主张“无为”;③辩证法思想。

⑵孔子:①儒家创始人;②政治主张“仁”和“礼”;③教育观点“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因材施教;④编订诗、书、礼、易、春秋。

㈡战国:⑴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⑵孟子:①儒家亚圣;②民贵君轻,仁政,轻徭薄赋、不误农时。

⑶荀子:①儒家;②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掌握利用自然规律→“人定胜天”)。

⑷庄子:①道家;②唯心思想,鄙视富贵利禄。

⑸韩非子:①法家集大成者;②“法后王”(历史向前、改革、不必遵古),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㈢西汉:董仲舒①“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㈣东汉:王充①《论衡》;②唯物思想,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与厚葬㈤南朝:范缜①(反佛)《神灭论》;②形神统一㈥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潮)⑴李贽:否定孔子,有民主色彩。

⑵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提倡“法治”,“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⑶顾炎开:“经世济用”,《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⑷王夫之:“天下唯器”的唯物思想,运动绝对、辩证法,发展观点看历史“趋时更新”2、宗教:(魏晋南北朝)3、史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时间跨度、内容)4、文学艺术:(略)附:汉唐皇帝考点总结:1、㈠汉武帝:1)创刺史制度;2)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3)创察举制;4)反攻重创匈奴;5)张骞通西域;6)在西南夷地区设郡;7)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8)接见三韩来使;9)日本三十多国“使译通于汉”;10)“太初历”正月来岁首;11)董仲舒“独尊儒术”、“天人感应”;12)司马迁写《史记》㈡汉元帝:1)昭君出塞㈢光武帝:1)建立东汉,光武中兴;2)接见三韩来使;3)倭国朝贺,赐以印绶㈣汉明帝:1)班超开始经营西域;2)西域求法,建白马寺2、㈠唐高祖:1)起兵称帝,建立唐朝;2)行开元通宝㈡唐太宗:1)贞观之治;2)进一步明确三省六部制;3)科举以进士、明经科为主;4)调整健全府兵制;5)灭东突厥;6)灭高昌,置安西都护府;7)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8)文成公主入吐蕃;9)日本派遣唐使;10)玄奘西游;11)天竺遣使唐朝㈢唐高宗:1)武则天掌权;2)灭西突厥;3)大食通使;4)编修《唐本草》;5)义净浮海至天竺㈣武则天:1)称帝;2)首创武举、殿试;3)均田制破坏、府兵地位下降;4)设北庭都护府;5)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㈤唐玄宗:1)高官主持科举考试;2)府兵制崩溃,实行募兵制;3)册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4)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5)封皮罗阁为云南王;6)金城公主入吐蕃;7)创作《霓裳羽衣舞》;8)开元盛世;9)安史之乱;㈥唐肃宗:1)平定安史之乱;2)同回纥可汗和亲;㈦唐德宗:1)行两税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