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目录烧伤概述 (3)一.烧伤面积的计算 (3)二.烧伤深度的估计 (4)热力学损伤 (5)一、疾病相关情况 (5)二、分级诊疗指南 (6)电烧伤 (7)一、疾病相关情况 (7)二、分级诊疗指南 (8)化学性烧伤 (9)一、疾病相关情况 (9)二、分级诊疗指南 (10)放射性烧伤 (11)一、疾病相关情况 (11)二、分级诊疗指南 (13)放射性烧伤严重程度分度 (13)吸入性损伤 (14)一、疾病相关情况 (14)二、分级诊疗指南 (14)烧伤复合伤 (15)一、疾病相关情况 (15)二、分级诊疗指南 (15)慢性溃疡 (16)一、疾病相关情况 (16)二、分级诊疗指南 (17)皮肤撕脱伤 (18)一、疾病相关情况 (18)二、分级诊疗指南 (18)瘢痕 (19)一、疾病相关情况 (19)二、分级诊疗指南 (20)烧伤概述一.烧伤面积的计算常用的面积估计方法有两种,即九分法与手掌法:(一)中国新九分法中国新九分法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按解剖部位将人体以“九”为单位估计烧伤面积,即头颈一个“九”,双上肢两个“九”,躯干三个“九”,双下肢(包括臀部)五个九再加一。
为便于记忆,按自上而下,由远而近的顺序,将发部、面、颈;双手、双前臂、双上臂;躯干;臀部;双足、双小腿、双大腿的面积编成顺口溜:“三三三,五六七,躯干前后二十七,两个臀部一个五,七加十三二十一”。
儿童则因头部面积相对较大,双下肢相对较小,随年龄而变,以12岁作为年龄分界线,在计算面积时,相应加减年龄因素。
(二)手掌法不论年龄大小或性别差异,如将手掌五指并拢,单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1%。
这种计算方法,对于计算小面积烧伤很方便。
如果伤员手的大小与检查者相似,可直接用检查者的手来估计。
(三)注意事项估计面积时的注意事项:ⅰ计算烧伤总面积时,Ⅰ度面积不计算在内,总面积后要分别标明浅Ⅱ度、深Ⅱ度及Ⅲ度烧伤各自的面积,以便治疗时参考;ⅱ不论哪种方法,均系估计,但求近似,并以整数记录;ⅲ大面积烧伤,为计算方便,可估计健康皮肤的面积,然后从百分之百中减去健康皮肤面积即为烧伤面积;ⅳ吸入性损伤不计算面积,但在诊断中必须标明其严重程度(轻、中、重度)。
二.烧伤深度的估计三度四分法的组织学划分Ⅰ度烧伤病变最轻,一般为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损伤。
有时虽可伤及棘状层,但生发层健在,故再生能力活跃。
常于短期内(3~5d)脱屑痊愈,不遗留瘢痕。
有时有色素沉着,但绝大多数可于短期内恢复至正常肤色。
Ⅱ度烧伤1) 浅Ⅱ度烧伤:包括整个表皮,直到生发层,或真皮乳突层的损伤。
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的附件,如汗腺管及毛囊等的上皮增殖。
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过一两个星期后愈合,亦不遗留瘢痕。
有时有较长时间的色素改变(过多或减少)。
2) 深Ⅱ度烧伤:包括乳头层以下的真皮损伤,但仍残留有部分真皮。
由于人体各部分真皮的厚度不一,烧伤的深浅不一,故深Ⅱ度烧伤的临床变异较多。
浅的接近浅Ⅱ度,深的则临界Ⅲ度。
但由于有真皮残存,仍可再生上皮,不必植皮,创面可自行愈合。
但愈合后多遗留有瘢痕,发生瘢痕增生的机会也较多。
如无感染,愈合时间一般需3~4个星期。
如发生感染,不仅愈合时间延长,严重时可将皮肤附件或上皮小岛破坏,创面须植皮方能愈合。
Ⅲ度烧伤系全层皮肤的损伤,表皮、真皮及其附件全部被毁。
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创面无水疱,蜡白或焦黄,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痛觉消失,皮温低,皮层凝固性坏死形成焦痂,痂下可见树枝状栓塞的血管网。
因皮肤及其附件已全部烧毁,除局限的小面积Ⅲ度烧伤能靠周围健康皮肤的上皮爬行而自行愈合外,Ⅲ度烧伤一般均需植皮或皮瓣手术修复。
热力学损伤一、疾病相关情况(一)定义:热力烧伤,一般是指由于热力如火焰、热液(水、油、汤)、热金属(液态和固态)、蒸汽和高温气体等所致的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损伤。
主要是皮肤损伤,严重者可伤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关节、神经、血管,甚至内脏,也可伤及被黏膜覆盖的部位,如眼、口腔、食管、胃、呼吸道、直肠、阴道、尿道等。
(二)临床特征:1.不同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特点:Ⅰ度烧伤:又称为红斑性烧伤,局部干燥、疼痛、微肿而红,无水疱。
3~5d后,表皮皱缩、脱落,露出红嫩光滑的上皮面而愈合。
Ⅱ度烧伤:浅Ⅱ度烧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有时为淡红色)澄清液体或含有蛋白凝固的胶状物。
将水疱剪破并掀开后,可见红润而潮湿的创面,质地较软,疼痛敏感,并可见无数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表现为颗粒状或脉络状。
深Ⅱ度烧伤:局部肿胀,表皮较白或棕黄,间或有较小的水疱。
将坏死表皮去除后,创面微湿、微红或白中透红、红白相间,质较韧,感觉迟钝,温度降低,并可见粟粒大小的红色小点,或细小树枝状血管,伤后1~2d更明显。
Ⅲ度烧伤:又称为焦痂性烧伤,局部苍白、无水疱,丧失知觉、发凉。
质韧似皮革。
透过焦痂常可见粗大血管网,与深Ⅱ度细而密的小血管迥然不同。
焦痂的毛发易于拔除,拔除时无疼痛。
若系沸水等所致的Ⅲ度烧伤,坏死表皮下有时有细小水疱,撕去水疱皮,基底呈白色,质较韧。
2.烧伤的临床分期: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均很严重,属全身性病变,其临床经过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休克期、感染期和修复期。
二、分级诊疗指南(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1.Ⅰ度烧伤患者;2.浅Ⅱ度烧伤面积<10%,且烧伤部位为非暴露部位或非功能部位,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者;3.Ⅲ度及深Ⅱ度烧伤面积<1%,无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烧伤残余创面患者,仅需浸浴治疗、功能锻炼,无需手术植皮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1.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上的患者;2.烧伤面积虽不足10%,但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①Ⅲ度及深Ⅱ度烧伤面积≥1%,可能需要手术干预的患者;②年龄<6岁或年龄>50岁的患者;③颜面颈部烧伤以及手、足、关节等功能部位烧伤,为防止瘢痕形成影响外观及功能者;④合并有吸入性损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伤、化学中毒等病情复杂患者;⑤患者原有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有长期应用激素等不利伤口愈合因素者。
电烧伤一、疾病相关情况(一)定义:指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热电效应、电生理效应、电化学效应和电弧、电火花等致人体以及皮肤、皮下组织、深层肌肉、血管、神经、骨关节和内部脏器的广泛损伤。
(二)临床特征:1.全身性损害。
轻者有恶心、心悸、头晕或短暂的意识障碍;重者昏迷,呼吸、心跳骤停,但如及时抢救多可恢复。
2.局部损害。
电流通过人体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较出口处重。
入口处常炭化,形成裂口或洞穴,烧伤常深达肌肉、肌腱、骨周。
损伤范围常外小内大;浅层组织尚可,但深部组织可夹心坏死,没有明显的坏死层面;局部渗出较一般烧伤重,包括筋膜腔内水肿;由于邻近血管的损害,经常出现进行性坏死,伤后坏死范围可扩大数倍。
在电流通过的途径中,肘、腋或膝、股等屈面可出现“跳跃式”伤口。
二、分级诊疗指南(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1.诊断明确,仅浅表皮肤损害,面积小,且全身情况良好,无严重心律失常、脏器功能障碍,无需手术治疗者;2.治疗后期,创面已封闭,仅需功能锻炼之患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1.确诊电弧烧伤,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上转:①位于颜面颈部等暴露部位及双手、关节等功能部位者,为防止瘢痕形成影响外观及功能可上转;②明确Ⅲ度烧伤,需要手术治疗者。
2.确诊电接触烧伤,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上转:①合并心搏、呼吸骤停、意识障碍者,以及复苏后仍有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S-T段改变和T波倒置甚至室颤的患者,可上转;②合并内脏损伤者,如肠穿孔、局灶性膀胱坏死、胆囊坏死穿孔、腹膜后肌肉坏死、局灶性胰腺坏死、局灶性脾坏死、局灶性肝凝固坏死、气胸、肺挫伤、局灶性横隔坏死以及大量肌红蛋白入血引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等;③局部损伤严重,伴大量皮肤、软组织、肌肉坏死,需要手术治疗(包括皮肤移植、皮瓣修复以及截肢手术)者。
化学性烧伤一、疾病相关情况(一)定义:化学烧伤的损害程度,与化学品的性质、剂量、浓度、物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的大小,以及当时急救措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化学物质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主要是细胞脱水和蛋白质变性,有的产热而加重烧伤。
化学烧伤不同于一般的热力烧伤,化学烧伤的致伤因子与皮肤接触时间往往较热烧伤的长,因此某些化学烧伤可以是局部很深的进行性损害,甚至通过创面等途径的吸收,导致全身各脏器的损害。
(二)临床特征:化学烧伤常常伴有化学品中毒:中、小面积的化学烧伤能引起病人死亡,主要因中毒所致,如黄磷烧伤。
由于各种化学毒剂不同,在体内的吸收、贮存、排泄也不一样,但多数经肝解毒,由肾排出。
因此临床上多见肝、肾损害。
化学品蒸气或烟雾可直接刺激呼吸道而引起呼吸道烧伤:不少挥发性化学药物由呼吸道排出,所以化学烧伤合并呼吸道烧伤或呼吸系统并发症(肺水肿、支气管肺炎等),并不少见。
1.酸烧伤较常见的酸烧伤为强酸(硫酸、盐酸、硝酸)。
其共同特点是使组织蛋白凝固而坏死,能使组织脱水,不形成水疱,皮革样成痂,一般不向深部侵袭,但脱痂时间延缓。
2.碱烧伤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也可使组织脱水,但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后,能皂化脂肪组织。
皂化时可产热,继续损伤组织,碱离子能向深处穿进。
疼痛较剧,创面可扩大、加深,愈合慢。
3.磷烧伤磷烧伤是有特点的化学烧伤。
磷与空气接触即自燃,在暗环境中可看到蓝绿色火焰。
磷是细胞浆毒物,吸收后能引起肝、肾、心、肺等脏器损害。
二、分级诊疗指南(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1.浅Ⅱ度烧伤面积<10%,且烧伤部位为非暴露部位或非功能部位,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者;2.Ⅲ度及深Ⅱ度烧伤面积<1%,无需手术治疗的患者;3.烧伤残余创面患者,仅需浸浴治疗、功能锻炼,无需手术植皮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1.烧伤总面积≥10%或烧伤面积不足10%但Ⅲ度及深Ⅱ度烧伤面积≥1%,可能需要手术干预的患者;2.颜面颈部烧伤以及手、足、关节等功能部位烧伤,为防止瘢痕形成影响外观及功能者;3.氢氟酸烧伤面积≥1%,或伴低钙血症;4.合并有脏器功能损害,如肝、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障碍,骨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
放射性烧伤一、疾病相关情况(一)定义:机体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线外照射或放射性核素沾染时,皮肤首当其冲。
皮肤受射线作用而发生的损伤统称为皮肤放射损伤。
它可单独发生,或常合并有全身放射病。
(二)临床特征:1.局部症状(1)急性放射性损伤:由1次大剂量或短期内(1~2周)反复多次照射所致。
典型的可以分成4个阶段:①初期反应期:受照射当时局部无任何不适感,但照射后1~2天内,局部皮肤出现有红斑,并有痒、麻木或灼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