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版)教学设计邯郸四中张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和许多大屠杀惨案。

2了解和掌握中国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奋起还击,并逐步团结起来,建立起坚固而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浴血奋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事实。

3通过引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使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4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讨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只能是持久战?抗战中哪种力量为主导,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使思辨能力有所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1要求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三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2从《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中列举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残暴本质的事实,培养论从史出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2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初中时已涉及,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学习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同时注意应到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

三教学重点: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事变,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过程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和各自的积极作用的正确理解。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知识结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侵华的步骤日本侵华的暴行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胜利的原因胜利的意义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近期的钓鱼岛事件何以引发社会热议?(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涉及到了中日关系——从地理上说,日本是离中国最近的邻邦之一,“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然而,在很多中国人心里,日本却是地球上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它是近代对中国最为凶狠的一个国家。

表现之一,就是三十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

我们倡导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然而钓鱼岛事件表明,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的警惕。

日本政府美化侵华,歪曲历史,拒不承认侵华历史,诸如:对华战争是为了帮助中国,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是友邦;日本爱好和平,是中国先挑衅,日本才被迫应战,对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失那也是中国咎由自取;日本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强于中国,如果是蓄谋已久,凭借日本的实力又怎么会败给中国呢?所以,中国在说谎!。

我们怎样辩驳日本的谎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七十年前的这场民族战争,用历史的真相揭露日本的罪行!新课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浏览“课前提示”及课文子目,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日军侵华、中国军民抗日的两方面内容及相关的两个阶段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193119371945年局部侵华全面侵华(一)侵华日军的罪行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及插图:1、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2、日军军事侵略的进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日军在中国沦陷区是如何进行殖民统治的?4、你认为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行?使用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视频音像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并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1、原因:①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根本原因);②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直接原因);③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提供了可乘之机;④西方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 、进程: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②1935年,日本为分离和蚕食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③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④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11月攻陷上海,12月占领南京;⑤1937年,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⑥1938年,进犯徐州。

10月,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大片领土。

启发学生,日军长驱直入的原因?结论:⑴主要是日本蓄谋已久;⑵敌强我弱;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攘外必先安内”、片面抗战路线的结果;(4)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

3、殖民统治:①政治上,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②经济上,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掠夺劳动力。

③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4、罪行:教师进行分类归纳,并投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具体有:军事侵略与占领;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1931-1937)的内容。

解释概念:(1)关内关外:通常所说的关内,关外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关外指的基本是现在的东北三省;关内就是相对关外来说,山海关以南都叫关外,明末,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也是指的山海关。

(2)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日的内容。

它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自发起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

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它包括前方中国军民抗日和后方人民救亡两方面内容。

学生预读课文并思考:1、抗日救亡运动的背景?2、全国人民如何进行抗日救亡运动?3、抗日救亡运动有何特点?影响?师生共同解决问题:1、背景: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

②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③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宣传与领导。

2、表现:①中共表明态度: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东北军民(关外抗日武装):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③国民党爱国官兵(关内抗日武装):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长城抗战——爱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④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⑤爱国民主人士:1932年,民权保障同盟等。

⑥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根本原因: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逼张、杨剿共并亲赴西安督战,是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日本的侵华加剧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并积极参与谈判。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

◇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特点:①广泛性(区域和阶层):区域广,波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②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反蒋)③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影响:①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③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④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1937-1945)的内容。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及插图:1、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到全民族抗战?2、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4、全民族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又是什么?师生共同学习:1、原因:决定因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主导作用:中共的倡导和促成。

2、进程: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新进攻。

④1937年,中共中央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表现:①抗战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抗战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

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③参战人员:全国各阶级、各阶层。

④党派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基础上团结一致。

⑤军队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主要表现:国共合作抗日。

教师分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期间,国民政府还组织了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938年春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国共间虽有摩擦,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的进攻。

1940年5月,枣宜会战,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