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20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 《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 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 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 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 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 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 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 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 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习作选集代序》)。[
穆时英的《白金 的女体塑像》、 《公墓》两个集 子里的小说把中 国新感觉派小说 文体推向较高水 平。
施蛰存的《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 两本小说集以出色的 心理分析和对人物的 潜意识的开掘见长。
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首先,这些作家大都选取了中国畸形都市社会的
腐朽、空虚和病态的生活为描写对象。 其次,在表现方法上,他们从主观感受和印象的
角度把握现实生活。
再次,他们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发掘人物。 最后,他们经常使用富有现代感的工业化和城市
话词汇。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成为中国第 一本使用现代派手法技巧较多的小说集。
废名
萧乾的代表作是《花子 与老黄》、《邓山东》 等,长篇小说有《梦之 谷》。他刻画心理很出 色,笔调流畅,在节制 中流露诗意。
芦焚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后改用笔名师陀。他 的代表作是《果园城记》。
第二节 沈从文及其《边城》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 芸、甲辰、上官碧、璇 若等,乳名茂林。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成功塑造了山地边城保持着忠厚善良、诚挚淳朴
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物形象。人物都具有东方 理想人格光彩。 《边城》展现了一幅湘西风情民俗的生动画卷。
《边城》具有很多的艺术成就。 首先,人景交融。 其次,将散文笔法和诗歌的抒情方式引入小说。 再次,语言上,口语与古语结合。 最后,风格上于节制中见浓郁,在平淡里显奇崛。
“京派”小说有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 首先,在题材上,他们有意回避历史的影响,二
描绘更具理想和个人色彩的恒久的生活画面。 其次,在审美上,他们往往把美的理想寄托在过
去。 最后,在文体选择和主题表达上,他们提供了抒
情和讽刺式样。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在文学史上被视 为“京派文学”的鼻祖。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 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 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 (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 散文、诗歌若干。
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 觉派”小说
第一节 “京派”小说创作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 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 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 《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 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 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28年刘呐鸥创 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 义文学的介绍。
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 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 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 小说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