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
作者:尹晓辉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
摘要:南宋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院体画和文人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院体山水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是最有代表性的四位画家,其中李唐四四家之首,对南宋山水画的变革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用笔用墨方面,而马远则是在构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探索。
关键词: 南宋;山水画;特征;南宋四家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62-01
一、时代背景
我们在讲秦朝兵马俑的时候,一定会说到秦始皇;在讲到佛教美术时,一定会想起武则天;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一定会提到李世民;在讲到北宋美术时,一定会谈到宋徽宗。
公元1125年10月金人下诏攻宋,由于统治者软弱,军队节节败退,金人于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
南宋同样面对金人的侵扰,统治者对金求和,年年进贡,岁岁乞降。
虽然在政治军事上比较的失败,但是却换来了长久的和平。
加上北方的手工艺人大举南迁,极大速进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当时流传的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足以说明农业的发达,还有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南宋,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宋室南迁之后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处于偏安动荡的局面之下,但是绘画艺术的繁荣情况仍不亚于北宋,高宗自己喜欢工书作画,在位36年,“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展完摩拓不少息”。
开设画院,招揽画工,临安画院之盛,不减汴梁。
此时的南宋统治者怀着强烈的苟且偷安情感,安逸享乐的情绪异常高涨,高宗重建画院,此时的绘画艺术进入最后的全盛阶段。
南宋的院体山水画达到极盛一时,其中的美学思想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北宋文人画思想的继承。
宋朝画论家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如苏轼《题王维吴道子画》一诗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所谓“得之于象外”,就是意境的创造。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用“远”这个概念来概括山水画的意境,他说“山有三远,在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远景”“远思”“远致”,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
境,远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从有限把握到无限,山水画具有这种“远”的意境,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三远说标志着山水画发展的成熟,对南宋的院体绘画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的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山水画的发展变化尤为特殊,江浙一带的地理环境给予画家的创作灵感与中州一带是大相异趣的,同时山河的残破,家乡的沦陷,也使南宋的画家对山水草木有特殊的感受,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巧简洁的诗意描写,画家追求情感和力感的外拓,从而开拓了“水墨苍劲”、“水汽淋漓”的一代新风。
南宋由于统治者的重视,院体绘画彻底取得了统治地位,压倒了文人画风,北宋的文人画传统中断了。
从总的风格上来讲山水画有繁密走向简练,由浓重走向清淡,这在李唐的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李唐在北宋期间就是画原画家,一副竹林外高挂的酒字,巧妙的表现了“竹锁桥边卖酒家”。
他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感的人,北宋的变故成就了他。
《清溪渔隐图》描写了钱塘一带雨后的景色,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云是淡的,风是轻的。
他应当画出名山秀水,但是由于国家的变故,在他的笔下发生了变化,不但没有名山秀水,甚至也没有雄奇险峻,而他北宋时期的《万壑松风图》表现了北方的雄壮的自然山川,山石险峻,飞瀑一泻千里。
二、南宋山水画的变化
北宋时期出现了米家山水,用简笔淡墨表现烟雨迷蒙的江南山水,而到南宋的刘松年这里用笔用墨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烟雨朦胧变为了大劈斧皴。
他的《四景山水图》中的冬季描写,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远山近石,地面积雪,后庭一女子掀帘探望,好似怕风侵袭。
我们细看他的山石,就能发现犹如刀削斧砍,棱角分明,好似有一股力量要发泄,这就是笔墨的变化。
北宋的山水是全景式构图,而南宋却发展出了“马一角,夏半边”,就是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构图而画边角之景,这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的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表现了南宋的偏安剩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在《踏歌图》、《溪山清远图》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明代的王世贞说:“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巨,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
”南宋山水画的变革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何延喆著.中国绘画史要[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