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二)南北合作的必要性
• 1、发达国家资本需要出路。 • 2、经济合作、跨国犯罪、环境问题等需协 作解决。
(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 目标:以工业化主导对外贸易,加快本国的工 业化进程。 进口替代:一是由国内生产的产品替代原先需 要进口的产品;而是以初级产品出口的外汇收入, 不是进口消费品,二是进口投资品。 进口替代战略也是鼓励出口的。 在不同阶段,进口替代的内容和结构也是不 同的。
• 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 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是 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 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内在 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培育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四个重要准则:一是避免罗列一系 列核心竞争力,成功的公司只定位于一项或两项关键活动; 二是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就核心竞争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并使之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共享;三是利用组织力量对核 心竞争力加强管理,以保持这一竞争优势;四是在当今经 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应学会使用联合的方式在企 业外共享核心竞争力。
3、全面开放战略
按照国际惯例与准则,实行对外开放。以加 入WTO为标志,中国实施了全面开放战略。 WTO的主要原则: 1)市场准入原则 2)国民待遇原则 3)透明度原则 4)最惠国待遇原则 5)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 6)幼稚工业保护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 动,全面开放的关键是将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力
(一)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政府管理经济能力的挑战 • 1、国家政府难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税收标准。 • 2、各国政府难以制定合维护独立的制度规范。 • 3、国家政府控制的资源份额在下降。 • (跨国公司的财富集中、社会阶层的分化、国家 安全)
各类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
国家类型 调整前的政府作用 经济 中低收入发 展中国家 中东产油国 弱 中 社会 弱 弱 低 中 调整成本 全球化预期 对全球化的 收益 热情 较高 较低 较高 中
• 1、“国家竞争优势模型” • 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母国基地”。 •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竞争优势具有很大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 关和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
• 2、产业竞争“五种作用力模型”
• 影响产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外部因素和产业内部因素两大 类。产业外部因素对于产业内部所有企业的影响通常是相 同的,因而产业外部因素只是在相对意义上起作用,关键 在于产业内的企业对外部影响的应变能力。 • 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竞争作用力 (competitive force),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砍价能 力、供方侃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些作用力 汇集而成的合力,决定了特定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
56
36 42 83 60
0.61
0.42 0.42 0.82 0.64
0.65
0.44 0.51 0.93 0.71
0.46
0.14 0.21 0.98 0.94
0.576
0.336 0.380 0.911 0.764
人类发展指数(1994年)
(一)南北冲突的根源
• 1、殖民主义遗害与国家重建 • 2、世界经济体系 • 3、二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
• IMD国际竞争力理论
•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提供创 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财富环境的能力。 • 在塑造国际竞争力环境中,存在着的四种力量,即吸引力 (attractiveness)与扩张力(aggressiveness)、本土化 (proximity)与全球性(globality)、资产(assets)与 过程(processes)、个人冒险精神(risk taking)与社会 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一国只有主动把握和平 衡这四种力量,才能推动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2006全球竞争力排名
国家/地区 美国 2006年排名 1 2005年排名 1
中国香港
新加坡 冰岛
2
3 4
2
3 4
丹麦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瑞士 卢森堡 芬兰 中国
5
6 7 8 9 10 19
7
9 5 8 10 6 31
优 势 从 何 而 来 ?
思考: 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经济全球化与南北关系
3、UNIDO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各国工业竞争 力指数(th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erformance Index, 简称CIP),是反映一国生产工业制成品 的竞争能力。 • 各国工业竞争力指数(CIP)由人均制造业增加 值、人均制成品出口额、制造业增加值的中高技 术产品比重、制成品出口的中高技术产品比重等 四大指标构成,涵盖了87个国家和地区 。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主要内容
• • • •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与南北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前景:福兮祸兮?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 界自由流动,并通过国际分工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 作用,进而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 主要表征:国内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扩展成为世界性 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 进步,经济政策的自由化,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闭关自守只能是落后挨 打。 中国经济逐步纳入到世界经济运行轨道,是理性选择。
积极影响: 1) 提高资本收益率 2) 扩大出口 3) 提高国际地位
消极影响:
1) 可能阻碍国内经济的发展 2) 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3) 增加潜在的竞争对手
改善投资环境
1、社会的安定性 2、政治的稳定性 3、金融制度的现代化 4、赋税负担的合理化 5、运输系统的便捷 6、动力系统的完备 7、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8、劳资关系和谐 9、行政效率高 10、资本流动比较自由
平均寿命 (1994) 成人识字率 (1994) 总入学率% (1994) 平均预期寿 命指数 教育指数 国内生产总 值 人类发展指 数
所有发展 61.8 中国家
最不发达 国家 撒哈拉以 南非洲 发达工业 化国家 世界 50.4 50.0 74.1 63.2
69.7
48.1 55.9 98.5 77.1
2、出口替代战略 目标:以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 出口产品。 出口替代:一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 品替代初级产品(矿产资源和农产品)出 口;二是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替代劳 动密集型产品。 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应更多地以技术、 资本密集型产品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 中国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逐 年增加。
保值性流动 投机性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缓和资金短缺的困难 2) 提高工业化和产业结 3) 扩大出口 4) 创造就业机会
消极影响:
1) 损坏国家政治经济主权 2) 引发债务危机 3) 掠夺稀有资源 4) 挤占国内市场 5) 全面控制东道国企业
2、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
• 一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十大要素:
(1)创建一个稳定、可预测的法制环境; (2)构造一个灵活和弹性的经济结构; (3)对基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优先投资; (4)促进私人储蓄和国内投资; (5)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培养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力; (6)政府和行政管理要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方面努力创新 (7)保持工资水平、生产率和税收相互之间的合理关系; (8)减小收入分配不公,扩大中间阶层,确保社会结构的稳定优化 (9)增加教育投资,尤其是提高中等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终身培训; (10)保持经济运行在全球化和本土化间的整体协调,促进国民财富创造能 力的可持续提高,维护公民意愿及其所追求的价值体系。
转型国家
拉美新兴工 业化国家
强
较强
强
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
较高
较高
中
中
较低
东亚国家
西欧国家 英美模式国 家
强
较强 较弱
中
强 中
中
高 较低
高
较低 高
较高
较低 较高
•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全球化加强了市场 的力量,国家的影响得到削弱。 • 各国对全球化的态度,取决于政策调整成 本与全球化的预期收益之间的比较。
•
• 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还将国际竞争力 划分为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和结构竞 争力。宏观竞争力是指国家法规、教育、 技术层次的竞争力,微观竞争力是与企业 取得市场和增加利润相关的竞争力,结构 竞争力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生产 类型、外部性等相关的竞争力。
当代西方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发展
• 竞争优势理论
• 3、企业“价值链” •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 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企业创 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 济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value chain)。企 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下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 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包括生产经营、市场 销售、后勤服务等项活动;上部为企业的辅助活动,包括 企业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等,这些 活动为基本活动提供必要条件,使基本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 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主要 体现为企业在价值链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因此,战略环节 要紧紧控制在企业内部,其他非战略环节则完全可以分散 出去利用市场减低成本、增加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