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平乐村居(完美版)PPT

清平乐村居(完美版)PPT


大儿子早已外出干活儿。天刚蒙蒙亮,鸡还没打鸣儿,大 儿子就起来了。他没打扰大家,留了个便条儿,就独自一人扛 着锄头,戴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了。 屋外的空气清新。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 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 “我们的‘房子’在哪儿呀?”而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 编织鸡笼。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鸡好像也知道二儿 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在二儿子身旁踱来踱去,有时还友好 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 在三个儿子中,诗人辛弃疾最喜欢的就是三儿子。喜欢他 的年幼无知,喜欢他的天真活泼,还喜欢他顽皮的性格。三儿 子此时正卧在溪边剥莲蓬呢!一边剥还唠叨着:“一颗,两颗, 三颗……” 看着这些和谐的、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动人场面,辛 弃疾提笔写道: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 /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 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
别号稼轩,作品收集于《稼轩长短句》,豪放派 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南宋爱国词派 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 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 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 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 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 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 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改写《清平乐· 村居》
朋友们,你们知道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吗?他写的诗词 可以堆成一座“山”,或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可大作家 总不能成天闷在家里呀,所以一天…… 可怕的暴风雨刚刚平息下来。乌云逐渐散开,天空飘浮 着一朵朵白云。看!在那遥远的东边,冒出了一缕缕刺眼的 橙光……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新的一 天开始了! 这时,辛弃疾正愉快地在溪边散步,看着这一切动人的景 象,辛弃疾不禁诗意大发。正要提笔写作,却被眼前的和谐 景象给震住了。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 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窗口映出了老翁和老妇。他们正用吴地的方言饮酒作乐。 老翁老妇早已喝醉。老翁:“我说老伴儿,你看我们像‘小’ 乐天派吗?”老妇:“还‘小’乐天派呢!都成‘老’乐天 派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 多无忧无虑的老人啊!
清平乐 村居
南宋 辛弃疾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看看这两首诗词的有哪些地方不同?
小结
题目不是连在一起的. 每行字数不一样多,有4、5、6、7个字,而《村居》 每行都是7个字。 《清平乐 村居》有八小句,分两段 这两首诗都是压韵的。这就是诗和词的不同的地方。 词是诗的一种,因字数不相同,所以又叫长短句。
写作背景
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 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 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 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 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 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俚俗 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 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 茅屋旁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 一些酒, 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 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 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呢! 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的豆田里辛勤的锄 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 正在用竹草细心的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 未成年的 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也帮不了 什么忙,只能趴在小溪边上,一边调皮地逗着小 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 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压韵的,这样读起来朗朗上 口,很有韵味。
词和词牌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
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
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 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 口编织鸡笼。
这里写大儿子和中儿子的勤劳,是为下一句表现小儿子 天真、活泼的形象埋下伏笔。)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最喜 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 溪边剥莲蓬吃。
(“卧”字使用很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 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跃然 纸上,意境耐人寻味。)
•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的散步,无意间看 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茅草屋后面有一棵 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 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溪水 清澈透明,溪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 光的照耀下,溪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 溪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 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似 放非放,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戴轻 纱的少女。 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 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绿可爱。 屋檐上,一对小鸟正用那 银铃般清脆的嗓音唱 美妙动听的歌曲。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 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这句描绘了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 的景色,将它们组合成一幅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富有田园特色。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音相媚 好,白发谁家翁媪?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
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 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有了生机光彩。 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作者不仅喜欢他的天 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 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从读中 感受到了什么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 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 着剥莲蓬、取莲子。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描 写了三个儿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刻画了他们的可爱。
诗人开篇用白描手法,勾出“茅檐”“溪 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 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 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
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
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上片
秀 丽
恬 村中人(老夫妇): 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儿:锄豆草
下片
(动作)
中儿: 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表现出茅舍一家 老小幸福、和谐 的生活图景
中心思想
诗人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
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
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 情和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大儿的幸福,在于( 中儿的幸福,在于( 小儿的幸福,在于( 翁媪的幸福,在于(
); ); ); )。
在作者的笔下,乡村宁静的生活多么美好 呀,你能看出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在饱受战争之苦的那个时期,还能有这样宁静的生活, 词人是多么珍惜,多么盼望家乡的亲人也能过上宁静的生活 呀!
村中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6、清平乐 村居
(1)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课 文扩写成400字的短文。
清平乐: 词牌名,“乐”读yuè。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 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 皮、淘气。
词中有故事
这首词中有几个人?这个故事发生在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 ②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