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间文学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

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意识与观念对我们今天各民族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有诸多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现代意义
引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十七大报告)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可以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所用,为各民族自身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服务。

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地发掘和梳理对今天的生态保护及生态文化建设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意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

从内容上讲,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

[1]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完备的、系统的体系,作为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

本文仅以对苗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发掘为例,阐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念在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今天所具有的意义。

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发掘
1、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意识。

苗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万物皆有灵,认为神灵附于其上而加以崇拜。

崇拜的有古枫、樟、松、杉、巨石等。

夫妻不育、小孩多病,要祭拜巨石和古树,拜之为“岩妈”“树爹”。

寨边的风景古树倍受膜拜,不许折枝,不许砍伐。

在苗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观中,自然物和人一样,具有思想和灵魂,也有喜怒哀乐,冒犯了它们人类就会遭到它们的报复。

这些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民间文学艺术中的生态意识。

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唯一的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民俗、服饰、建筑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苗族古歌》主要是在民俗活动如婚丧仪式、民间节日中演唱,古歌关于天地万物及其人类起源的神话,反映了苗族先民开天辟地、铸造日月、繁衍人类、发展生产的英雄业绩,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

苗族民间传说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观念,如在《德归马沟》与《狗取粮种》的传说中,通过叙述狗不畏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为人类取得粮食种子的故事,表达了对造福于人类的狗的纪念和道德情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

在苗族看来,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的兴起都与枫树有关。

正所谓“千
样是枫木桩生,百样是枫木桩生。

”《苗族史诗》中也唱道:“砍倒了枫树,变成千万物。

锯末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心孕蝴蝶,树橱变飞蛾,树疙瘩变成猫头鹰,半夜里‘高鸣高鸣’叫,树叶变燕子,变成高飞的鹰,还剩下一对长树梢,风吹闪闪摇,变成继尾鸟,它来抱蝴蝶的蛋。

”后来,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经过继尾鸟(传说中的一种巨鸟)的耐心孵抱,孵出了龙、虎、蛇等和人类的始祖姜央。

姜央造人,人类由此繁衍。

[2]
3、建筑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苗族在斜坡上建筑吊脚楼,而将平地留作耕作用田,既反映了山区耕地少的现实,又反映了苗族节约用地的务实敦厚的民族心理。

[3]这是苗族崇尚自然,“以自然为本”的民族心理的体现。

4、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意识。

苗族人民不仅勤劳勇敢,而且智慧聪明,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斗争过程中,逐步总结生产劳动知识,把这些知识经验概括提炼成为谚语。

特别是有关气象、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比如气象方面:“布谷鸟开叫,播种季节到。

桐树开了花,撒秧不会差。

”在生产技术方面:“坡上草木多,水田不干枯。

栽树栽草,人畜两饱。

毁林开荒,农田遭殃。

稻田养鱼,粮鱼两得。

”[4]另外,在苗族的生活中有一种制度叫“议榔”制度,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榔头”,带领大家制定“榔规”,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对山川河流、家庭事务的处理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现代意义
从生态意识发掘的层面来看:科学地梳理是科学地开发的前提。

要传承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就要先对其进行辨识和梳理。

其中有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思想内核,也有蒙昧的外在表现形式。

要透过其朴素的外观深入到其合理的思想中心。

从生态意识培养的层面来看:今天我们提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意识有很多与现代的生态思想相契合的。

如人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思想;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等等,与现代思想观念中的生态观念如出一辙。

对这些生态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发掘,是帮助各民族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念的有利条件。

具体来说,其现代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化作用。

不论是传统的宗教观念还是民间的文学艺术仍在作用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思维模式,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取出生态教育素材,将传统生态观念融入现代学校生态教育的内容之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体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互补优势。

传统生态观念中自然与人为一体的整体思维把整个宇宙万物看成是由同一根源化生出来的,具体真切地把握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深刻地洞悉到了人类只有维持与自然界长期的和谐共生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持久健康的生存。

这些生态智慧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均是弥足珍贵的生存法宝。

2、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工业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冲击,传统生态意识也受到冲击。

历史上各民族通过禁忌、习俗、神话故事等世代相传,节约了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费用,有效地约束了人们有损自然的不良行为,长期维持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今天回顾曾经指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觉不自觉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传统观念,对于巩固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思想上的保障作用;不断弘扬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定信念,对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对人口发展的意义。

现代的人口应是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人口。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态意识对其人口与生态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历史上尤其是农业社会,各民族在其生态伦理观念的指导下得以和谐处理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各种关系,从而使各民族人口再生产得以进行,人口增长得以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得以持续,人口与环境的互动得以协调。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生态观念体现了各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聪明智慧,是各民族处理事关生存发展,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规范形态。

不可否认,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不断增多的人口生存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博弈以及工业文明的影响,人们不时遭受自然的报复和惩罚,而这种现象尤其在当今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口问题与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倡导并实践人口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

而人口的合理增长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关键的要求。

作为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的生态意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各民族人口生存繁衍中,不仅发挥了其积极的功能,而且在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与自然协调的新的时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我们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整体,破坏其中的某一方面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整体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进而带给人类生产、生活的灾难。

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意识与观念对我们今天各民族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有诸多现实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应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精神与环境保护意识,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xcyjy/hjzs/hbabc/200502/t20050205_17856.html
[2]白兴发.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7
[3] [4]中国民族博物馆[编].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