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B)A 穿斗B 内柱升高C 彻上露明造D 草栿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A 小木作B 大木作C 铺作D 檐下作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A 宋B 宋以前C 明清D元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A 隆兴寺摩尼殿B 晋祠圣母殿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D 少林寺初祖庵5.宋代的“材”为(斗拱高)A 斗口高B 斗口宽C 单拱宽B 单栱断面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A 模数化B 承重C 装饰D 材等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A 晋B 冀C 苏D 赣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A 东周B 西汉C 唐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两面正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当心间:建筑物的中间一间。

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渐升高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侧脚是指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侧推。

由于此做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抄: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出一卷头”。

出二跳华栱称为两抄,或出两卷头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补充性解释: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月梁:木构梁架是我国古建筑发展的主流,梁架最主要的作用是承重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北魏宁懋石室以见。

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

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

清代几乎不用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槫(tuán)均用斜杆支撑固持。

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叉柱造: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

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

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的是在平闇,平棊(即天花板)以下的梁,由于明栿在室内能看得见,所以制造精致。

宋代常将明栿做成形如弯月的月梁式,以增加美感辇道:可乘辇往来的宫中道路。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处理。

勾阑:就是木制石制的栏杆。

驼峰:古建筑学上称为“驼峰”的是正门门顶的横梁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内容花样百出,或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或历史故事人物,无不栩栩如生。

抱厦: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

草栿: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鸱尾:螭吻,是龙生九子中的儿子之一,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建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

阙: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它的发展变化很大。

现存的地面古建筑中,要以阙为最早,汉代的地面古建筑除一两处石祠而外,就是阙了。

阙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与江南民间。

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

廊院:廊院是一种建筑形式,其在中轴线上设置主建筑和次要建筑,在两侧用回廊把建筑链接起来,形成院落。

是指用各种道廊、走廊联成的院落。

嫩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名堂:古代帝王所建嘴隆重的建筑物。

唐宋建筑的风格特点答:唐朝: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宋朝: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二:木架结构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六:园林旺盛。

木构架结构的优势答: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

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一) 城市的初生期二) 里坊制确立期三) 里坊制极盛期四) 开放式街市期4. 北京四合院的风格特点?一) 汉封建家长制生活方式,对外森严,对内连通二) 突出等级制度,内外、长幼尊卑有序三) 伦理教化功能与安居功能相统一四) 风水制约与安居功能相统一五) 重视生态环境5. 汉唐明三代宫室的发展趋势?一) 规模渐小二) 宫室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三) 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6. 北京故宫的布局及建筑处理手法上有何特点?一) 严整的轴线对称布局——居中为尊,体现帝王威严神圣二) 丰富的院落空间变化——三个高潮、严谨、庄重、有序、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高低起伏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从大明(清)门至奉天(太和)殿,先后通过5座门、6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其间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三) 体现等级尊卑—位置、形式、体量、尺度对比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主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则台基高度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是屋顶形式:按尊卑顺序是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

四) 富丽的色彩和装饰——环境色、色彩等级、彩绘题材富丽的色彩和装饰:黄色最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民舍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故宫强烈的原色调建筑群,以广大北京城灰色调为地,显得分外鲜明。

五) 体现制度要求——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制六) “象天法地”的思想,古代哲学——在天成象,在地成形7. 佛光寺大殿设计特点?面七深八、单檐四阿顶(庑殿顶)。

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金厢斗底槽”。

内外柱等高,上端略有卷杀。

屋面坡度较平缓,出橼深远,举高(屋顶高度与进深尺度比)约1/4.77。

大殿脊传下用叉手而不用侏儒柱(现存古建筑中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正脊与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与敦煌壁画之殿阁楼台比——简约。

木构用料具有模数、斗拱功能明确、结构有机。

8.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主要区别?? 东方园林是自然山水园林,自由灵活,体现自然山水,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是水木石与自然的融合,是对自然的概括和引入,体现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美学。

? 西方园林是规整式园林,整齐格律,均衡对称,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立关系。

视觉冲击力大,是几何美学,体现人工美,但缺乏想象力。

9. 汉末至南北朝园林兴盛的原因?分裂战乱时期,时局动荡,社会混乱,人民困苦。

频繁的改朝换代使贵族朝不保夕,士族阶层深感世事无常,悲观厌世,希望远离政治,认为大自然才是人类最终的精神家园。

儒学受到冷落,转向佛学和道学,清淡和玄学成为时尚,从而唤起了对个性追求的觉醒,也激发了倾心山水的热情,孕育了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使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

10.北京天坛的设计成就。

1规模宏大,远离世俗区。

2以建筑形象代表天圆地方,矮墙开阔视野,高台基重檐扩大形象表现崇高,建筑单一纯净,不用围合庭院式,颜色纯净,简练与天呼应。

3营造崇天的境界,苍翠林海建筑极少,两点一线视野开阔,天为主体。

4运用象征手法,数的象征,几何图形象征四井柱,一年四季由围12金柱,象征12时辰。

11.论述故宫建筑群是如何体现等级尊卑。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1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3在色彩方面也有等级限制,金,朱,黄最高贵,用于帝王,贵族的宫室,青绿次之,百官第宅可用,黑灰最下,庶民庐舍只用这类颜色。

4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了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5屋顶则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山,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

6主要殿门之前还用铜狮龟鹤等建筑小品和雕饰作为房屋尺度的陪衬物,以示皇权之神威。

5. 明清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1。

园林布局:主体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的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2。

水面处理:a 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亦有聚分不同b 池岸不能僵直,亦不能太高; c 桥梁多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 3。

叠山置石:a 可看可游可居b 塑造丘壑 c 体块缝隙纹理处理d 用石得当4。

建筑营构近代中国传统复兴建筑思潮,有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四种柱网及实例(金厢斗底槽: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分心斗底槽: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单槽: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双槽: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北京清故宫太和殿)晋祠圣母殿平立面特征(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角柱升起特别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