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全城实行宵禁。
三国时期,城市开始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的“里”。
2)瓮城:为增强城门的防御力量,而没在大城门外的小城3)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持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4)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5)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均用斜杆支撑固持。
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6)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7)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8)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9)偷心造:宋式斗拱的一种做法,即在一朵斗拱中,只有出跳的拱、昂,跳头上不安横拱。
10)计心造:在宋式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方式11)龙尾道: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远望如龙尾。
12)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用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13)雀替: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14)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
15)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16)方城明楼:在宝城之前,尚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17)坞壁:平地建坞,围城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角楼,略如城制。
18)侧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19)明堂辟雍:古代天子宣明政策的地方。
20)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二画图1 屋顶形式2 四合院3 北京天坛4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及立面5 穿斗式抬梁式6 柱的形势 A 都柱B 满堂柱式C金厢斗底槽D 单槽E 双槽F 分心斗底槽三填空1)木结构建筑的优势 A 取材方便B 适应性强C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木材越来越少2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虫蚀,不耐久3难以营造大而复杂的空间2)简述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A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周)B 里坊制确定期(春秋——汉)C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D 开放式街市(宋——清)3)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4)京城三道城墙名称 A 宫城B 皇城C 外城5)宋东京城的防火措施:设立消防队和瞭望台6)各时期排水措施 A 唐长安街道两侧挖明沟 B 宋东京:河道排水 C 明清北京:设沟渠7)隋大兴设计者高颖宇文恺8)窑洞的三种类型A 开敞式靠崖窑B 下沉式窖院C 砖砌的锢窖9)三朝五门A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 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10)简述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A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B 盛行高台阶段C前殿和宫苑结合的阶段D 纵向布置“三朝”阶段11)最早的四合院——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12)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寺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寺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13)石窟的三种形式:塔院寺佛殿寺僧院寺14)最早记载的佛寺:洛阳白马寺现存最早的佛寺:南禅寺15)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最早木塔:应县木塔16)最早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17)古代城市的三种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18)三山五园:畅春园——水景园圆明园——以水为主的人工山水园万寿山清漪园——自然山水园王泉山静明园——以山景为主的自然山水园香山静宜园——山地园,19)清漪园是以翁山(万寿山)和西湖(昆明湖)为造园骨架,仿江南园林景色而建的自然山水园林。
20)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手法:A 布置原则B水面处理C叠山置石D 建筑营造21)斗拱的主要构件:拱、斗、昂2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A善择基址 B 因地制宜C整治环境D心理补偿23)三合土即白灰+砂+黄泥24)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25)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阿尼哥26)棠樾选址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27)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28)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汉文帝灞陵29)独乐寺现存尚有:山门和观音阁二处。
30)西藏布达拉宫的分区:宫前方城区山顶宫室区(红宫和白宫)后山湖区31)佛塔分为A楼阁式塔 B 密檐塔 C 单层塔D喇嘛塔E 金刚宝座塔F傣族佛塔32)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33)颐和园全园总面积4000余亩,水面占3/434)大木作中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35)斗拱最下的构件是坐斗36)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大木小式建筑用于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37)戗:指建筑的戗脊。
发戗就是起翘38)彩画作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四大题1 举出唐宋元明清的一座代表性木建筑,并说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宋: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
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
元:在建筑方面,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带来新的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若干新趋势。
此时期大量使用减柱法,但正式建筑仍采满堂柱网,喇嘛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
汉族传统建筑的正统地位在此时期并没有被动摇,并继续发展。
官式建筑斗拱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补间铺作进一步增多。
此外,由于蒙古族的传统,在元朝的皇宫中出现了若干盝顶殿、棕毛殿和畏兀尔殿等,这是前所未有的明: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清: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福建土楼的技术特点1 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2 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
3 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槅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通风。
4 外部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即利防卫,又宜人用。
5 选址注意风水,坐北朝南,负阴抱阳。
3 论述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
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
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
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4 北京故宫的布局与空间特点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
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
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5 圆明园造园特色6 城市建设发展特点城市初生期(周以前)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7汉唐明三代宫室,发展趋势:书p118页8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书p177页9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书p189页五闲有余力1 叉柱造2 缠柱造3 推山4 收山5 平棋:书p2906 平闇:书p2907 阿以旺8 台基:笔记9 外八庙:书p16810瓜柱:书p28111驼峰:书p281三朝五门:是我国古代宫殿布局的最高形制,周朝:三朝:外朝(大朝——见诸侯)、治朝(常朝——群臣议政)、燕朝(日朝——日常事务处理)其具体位置和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布局:纵向布置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