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湖陆风是在较大湖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图完成下列题。

1.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下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题。

2.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读下图,回答以下题。

3.图示区域内风力较大的是( )A.东北部 B.东部 C.南部 D.西北部4.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 D.风从南侧吹来下图为“4月初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读图回答以下题。

5.虚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是( )A.沙尘 B.暴雪 C.冻雨 D.台风6.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读图,完成下题。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以下题。

7.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下图为“沿20°E所作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

读图完成下列题。

8.若下列各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其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地高、低空等压面及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题。

9.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

10.1月,图中A地盛行(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下表是亚欧大陆40°N~50°N四地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该地气温、降水与同纬度气温、降水平均值之差)。

据表回答以下题。

11.关于四地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主要受暖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B.②地受季风影响,冬冷夏热,气候大陆性强C.③地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温年较差大D.④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以下题。

12.右图中,等压面的起伏变化与气压分布的对应关系是( )①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低②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高③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高④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低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分析下表,回答以下题。

13.甲、乙两地气候(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C.甲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D.甲具有明显的大陆性,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下图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题。

14.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慢工业发展步伐B.加快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C.开展退耕还湖工程,提高湿地调节功能D.发展洁净煤技术,减轻大气环境污染15.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③云层厚,而且夜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下图为在我国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摄的照片。

据图回答下列题。

16.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气温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气温过低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下图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变化比较图”。

回答以下题。

17.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地区 D.东北地区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以下题。

18.全球气候变暖与图中的________环节的增强直接相关( )A.① B.② C.③ D.④二、综合题19.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月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1或7)海平面及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

造成AB两处气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月受气压中心A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________风,气候________。

(3)当D地盛行西南季风时,请说明其西南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

20.下图为“理想大陆气候分布示意图(北半球局部)”。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区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区域a、b两地属同一种气候类型,但降水有差异,降水较多的地点是________(填a或b),请分析其原因。

(3)假如黄赤交角为0°,则图中甲、乙两区域所属的两种气候类型中不存在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区域所属气候类型,试分析其原因。

(4)M为一岛屿,1月份岛屿的西部月平均气温大于0℃,且降水较多。

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1.读“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________________。

(2)最暖的年份是在________。

(3)造成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图中方框内。

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被破坏和砍伐22.下图为“春末夏初东亚近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根据图中字母所示的位置,填注气压场类型(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脊、鞍部)。

A是________、B是________、E是________。

(2) C,D两点各吹什么风向的风?C吹________风;D吹________风。

(3) F,G两地的天气状况如何?并简述理由。

23.下图中A,B,C,D点为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在A,B,C,D点上精确测定水的沸点时,A、B点为99.95 ℃,C、D点为99.80 ℃。

①用箭头表示O点处的风向,海平面上的摩擦因素可略去不计。

②试写出①题的解答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考虑摩擦力,O点将吹什么方向的风________________。

(2)假设A、B、C、D四点沸点全部为99.80 ℃,O点的沸点为99.95 ℃,则O点垂直方向上盛行________气流。

天气以________为主。

答案解析1.C2.A3.D4.B5.A6.C7.A8.C9.B 10.D 11.B 12.B 13.D 14.D 15.C 16.C 17.D 18.D19.(1)亚洲高压 1 海陆热力差异(2)西北(偏北) 寒冷干燥(3)主要成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带向北跨越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西南风。

20.(1)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冬温夏凉,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较均匀(2)b b地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短。

(3)乙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直射点不会有周期性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不会随季节移动,乙地就不可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

(4)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35°N纬线延伸;由于受海洋影响,降温速度慢,所以月平均气温大于0℃;1月份受大陆东部冬季风影响,岛屿西部是迎风坡,所以降水多。

21.(1)波动上升趋势(2)1998年左右(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破坏植被(4)(F和H;B和C可互换)22.(1)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2)西南西北(3)F地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因F地处在暖锋后的暖气团一侧,暖锋的云雨区在锋前。

G地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因G地处在冷锋后的冷气团一侧,冷锋的云雨区主要在锋后。

23.(1)①北风(画图略)。

②水的沸点是由气压决定的,沸点相同的地点气压相等,沸点高的地方气压高。

故A、B两点气压相等且为高压。

如不考虑摩擦力,即可以认为O点空气平行于等压线做匀速运动③西北(2)下沉晴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11 /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