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因:经络受邪,入脏腑;(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养慎:养正气,外慎风寒。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3、仲景预防学观点: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注意:治未病4、辨证要领:①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

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中工,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下工,下工十全六。

”2、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法,使邪更盛,谓实实。

6、从人体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7、未病:法则可分为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

(一)什么是治未病?1、治未病之人—在人尚未发病之前进行预防,使疾病不致发生。

—未病先防2、治未病的脏腑:即病发之后,保护未病脏腑,使疾病不致传变。

—已病防变。

(二)为什么治未病脏腑?(目的)即防止疾病的传变。

早期治疗,截断病理传变途经,防止疾病发展。

(三)怎样治未病(脏腑)(方法)1、传变的目标:该脏所克之脏传变。

①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故肝病必传脾脏。

②脏腑学说:脾之运化,必赖肝之疏泄,病理情况下,肝病必然影响于脾。

2、传变的条件:已病之脏邪实,未病之脏正虚,邪实能传,虚则不传,脏虚受传,实则不传。

脏虚则受传,实则不受;邪实则能传,虚则不传。

8、肝虚证治法:补用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助用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益用甘味(甘入脾,甘味之药调和中气)之药调之。

9、虚实异治的原则: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

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清”同“圊”。

这里作动词用。

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5、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①先表后里---为常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里气不虚者。

先解表可防止表邪陷。

②先里后表---为变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以里证为重为急者。

若攻表,不救里,会致亡阳欲脱。

③表里同治---为兼治法:适用于表里证情都不可忽视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2、新旧同病的治疗原则:首先要明确卒病与痼疾本身的性质和病机的特点:①痼疾日久势缓,根深蒂固,变化少,难以速愈。

②卒病新起势急,邪气尚浅,变化多,其病易除。

③当先治卒病,后治痼疾:痼疾病久,势缓难除,欲速不达;新病始得,势急易去,迟则生变。

④治新病同时必须照顾痼疾:以防其相互影响。

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证治第二1、三病概念①痉病:主症: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为主证。

兼症:外感,如恶寒,发热。

病因:外感风寒。

病位:病在筋脉。

②湿病:主症: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

病因病机:由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而成。

病位:肌肉、关节。

治则:微发汗;利小便;顾护阳气。

③暍病:主症: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病因病机:伤于暑邪,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经),暑为阳邪:伤津,耗气、(每易兼寒,夹湿)病位:太阳之表。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1、主要鉴别点是在痉病症状基础上:在于太阳表实或太阳表虚2、症状与病机:无汗、恶寒为刚痉; 汗出、不恶寒为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柔痉)栝蒌根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大枣(擘)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1、病机:外感风邪,伤津液2、治法:解肌祛邪,生津养筋3、几几然:此指患者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根汤主之。

(刚痉)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灸)生大枣十(擘)右七味咀,以水一斗(一作"七升"),先煮麻黄、根,减二升,去沫,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

1、病机:邪气郁,阻滞筋脉,津液伤2、治法:发汗祛邪,升津舒筋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本条论述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

2、正确方法:故必须微微汗出,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畅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

3、风湿病一经发汗,可使疼痛缓解,但应缓取微汗,不可使大汗出,致病不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湿痹:素有湿,招致外湿,湿邪不仅流入关节,而且合于脾,形成外合邪之证。

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证。

2、本条论述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

3、病因病机:感受外湿,流注关节筋脉;脾胃虚弱或外湿伤脾,形成湿。

4、治法:但利小便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半,去耔,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1、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2、病因病机: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痹阻阳气,阳气运行受阻。

寒+湿-在表3、治法:散寒除湿,微汗祛邪4、方药: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

5、禁忌:火攻大汗伤阳,风去湿存。

6、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烦疼,据方测证当有无汗症状。

7、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

原方白术用至四两,故重用白术(苍术)是应用本方的要点之一。

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异同比较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

1、下有寒:指病人下焦有寒已久。

2、虫行皮中:指服药后病人皮肤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

3、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4、本条论述风湿(表)气虚的证治。

5、病因病机:素体表虚,风寒湿伤阳致虚。

复感风湿之邪6、治法:微汗――益气固表,祛风化湿7、辨证要点①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重、汗出、恶风、脉浮。

②在注意辨病施治与辨证施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随症治疗是仲景重要治疗思想之一。

本条方后喘加麻黄、胃中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寒加细辛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而且也反映了氏用药规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

③重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护理,是仲景治疗疾病又一重要思想。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6)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煑米熟湯成,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1、本条论述伤暑热盛的证治。

2、本条“身热而渴”即是突出的症状之一。

3、加入人参者,益气保津。

第三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证治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①,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②,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③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④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⑥,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1)①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②默默:默,静也,寂也,谓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语。

③臭(xìu绣):气味也。

④溺(nìao尿):同尿,即小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