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关于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1.猜想在新课引入中的运用。
提问: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r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2)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圆面积<
4r2)。
教师问:比4r2小一点,那到底是多少呢?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
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
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2.“猜想”在新知学习中的运用。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
本质特征,得出结论。
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
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
圆规。
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
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
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
否还围成这个圆。
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
围成这个圆。
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
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
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
省力。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3.“猜想”在新知巩固中的运用。
可见,老师在教学中利用猜想,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