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产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景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富。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习本文的重点是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学习的难点是体会含胡人生哲理的诗句。

五、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庐山时的感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游山西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的欢悦气象,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练习】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解释:题:______ 西林:________只缘: 不识:横看: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山西村》一、默写《游山西村》,。

,。

二、填空1.此诗选自《》,作者,字,号。

(朝)著名诗人。

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

有《》《》等传世。

2.“,”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爬山虎的脚》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长:zhǎng(长大、生长)空:kōng(天空、空气)cháng(长短、长发)kòng(空地、空白)占:zhàn(占领、霸占)爪:zhuǎ(爪子、爪尖)zhān(占卜)zhǎo(前爪、爪牙、张牙舞爪)二、词语解释:【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如:雨量均匀。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嫩茎】初生而柔弱的茎。

【拂过】本课指风轻轻吹过爬山虎的叶子。

【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

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

【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象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三、词义辨析:【巴贴】〖课文例句〗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辨析〗这两个词是易混词,在文中都出现了。

巴住墙比贴住墙更好,仿佛是手掌张开抓住了墙,形容很牢很牢。

【贴粘】〖课文例句〗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辨析〗这两个词是同义词,文中说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而不是紧粘在墙上。

意思是不光巴得牢,而且脚与墙壁之间没有任何缝隙。

比粘要准确得多。

【一脚一脚一步一步】〖课文例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辨析〗这两个词不可混淆。

爬山虎不象人或兽的脚是两只或四只,它的脚无数。

它向上爬,不是一脚落下,另一只脚交替接着向上迈一步。

而是无数刚长出的脚贴住了墙壁,又一批还没长成脚的细丝又巴住了墙,就这样一脚接一脚地爬的。

四、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房顶──屋顶舒服──舒适均匀──匀称拂过──擦过漾起──荡起触角──触须痕迹──印痕牢固──结实休想──别想新鲜──鲜嫩粘──贴萎──枯引人注意──引人注目【反义词】新鲜──陈旧舒服──难受弯曲──笔直牢固──松散五、课文题解: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地绵、常青藤,是一种攀援在墙壁上供观赏的落叶藤本植物。

叶子互生,叶柄细长,夏季开花,花很小,呈黄绿色。

结浆果,球形,茎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吸盘。

茎和根可以入药。

产于我国各地。

课文重点介绍爬山虎的脚及它的脚怎样在墙上爬,故课题为《爬山虎的脚》。

六、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我国已故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

课文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攀缘性植物──爬山虎的“脚”,即爬山虎茎上生长着细丝,是如何一步步使爬山虎从地面爬上房顶的,反映了叶老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爬山虎仔细观察。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学校操场、我家房顶上满是爬山虎。

第二自然段讲爬山虎的叶子由嫩红到嫩绿,一墙绿叶很好看。

第三自然段讲爬山虎有脚──即长在它茎上的细丝,每根像蜗牛的触角一样的东西第四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变成弯曲的,拉紧爬山虎的嫩茎贴在墙上,爬山虎就往上爬了。

第五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如果巴不住墙,会自行萎了;而只要它巴住墙,则相当牢固。

七、疑点解析:1、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类的说明文。

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的3~5自然段具体写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是怎样的呢?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它的样子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枝状”,树枝的样子。

“蜗牛的触角”,蜗牛头上像细丝那样的感觉器官,叫触角。

刚长出来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即浅红的。

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呢?这个问题,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先用两句话作了具体介绍。

第一句讲当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前头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第二句讲巴住墙的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句话里的“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

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产生了拉力,就使爬山虎的嫩茎往上提了一点,而且在墙上贴得很紧。

这样,爬山虎就往上爬了一脚。

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在这样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墙,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即叶尖全部朝下。

最后讲爬山虎的脚要触着墙才能生存。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没触着墙的,很快就干枯衰落,而且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脚的颜色会由嫩红“逐渐变成灰色”。

“相当”表示程度高。

“那些脚已在墙上相当牢固”,就是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比较牢固,但不到“很”牢固的程度。

“休想”就是别想。

“要是……休想……”这句话具体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的牢固程度。

2、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后,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叙述清楚的。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这也是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的题目。

比如,对叶子的观察就非常细致,不仅从颜色、排列等方面观察,还观察了叶子的静态和动态。

对爬山虎脚的观察不仅抓住了特点,讲清楚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儿的,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而且讲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由于作者观察时,抓住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并注意了它的生长变化,所以才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的清清楚楚,以后我们在写作当中要学习作者这种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例1】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分析〗这段有两句话,讲了两个地方的爬山虎,一是“学校”的,一是“我家”的,而且两句里都有一个“墙”字。

简洁的语言点明:爬山虎可以长在这里,也可以长在那里,但都离不开墙,必须在墙上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