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页岩气钻井地质技术工作要求

页岩气钻井地质技术工作要求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
钻井地质技术工作要求
二○一三年二月
为确保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根据《页岩气勘查开发相关技术规程(试行)2012.8.》及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等有关要求,针对本项目工作具体情况,加强页岩气钻井地质技术管理,特制定以下页岩气钻井地质技术工作要求:
一、准备工作
1. 收集相关资料
页岩气钻井地质人员(岩芯编录人员,下同)应收集与本页岩气井相关的技术资料:规程或规范、井位论证报告、钻井工程及地质设计、井区及区域地质资料、其它有关技术学习资料等。

2. 工具、材料及表册
在出野外工作前,应充分准备工具或材料:照相机、罗盘、地质锤、钢卷尺、岩芯箱摄影牌(含标贴)、放大镜、盐酸;量倾角用直尺和量角器、黑中性笔、彩色标记笔、采样袋、绵纸、包装胶袋;钻探原始记录表(班报)、简易水文观测原始记录表(班报)、岩芯鉴定表、岩芯回次鉴定表、岩芯回次票、岩芯分层票、停钻通知书、岩芯处理报告书、测井通知书、封孔设计书、封孔报告书、采样登记表、送样标签、送样登记表(含测试项目)、开工报告、开孔验收书、钻探工程质量验收书等。

3. 其它准备工作
应熟悉井区地层、构造,熟练掌握井区各层位岩性、古生物化石等。

4. 钻井井场
钻塔、井场除按规定(责任、安全牌等)要求外,钻塔要求有红布标——“贵州省黔西南区××页×井”(纵幅挂),安全警戒线(附彩旗)。

岩芯用岩芯箱装,并有防水设备保护。

5. 钻井开工工作
页岩气井施工方将钻井工程设备安装、岩心箱(含岩心遮盖防温布)、安全及责任牌、场地准备就绪,地质人员接到施工方信息后,应立即把编制好的开工报告(一式四份)加盖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县国土地局、贵州省矿权储备局公章留存备案或送呈,现场验收钻井并填写开孔验收书(含签名)。

二、岩芯编录工作
钻井施工页岩气目的层的上覆地层孔深每100~200m,地质人员应及时进行现场岩芯鉴定编录,孔深至目的层之前20~50m,地质技术人员应随班钻井观察岩性及层位,孔深到达目的层时除随班钻井观察岩性及层位外,应随时跟踪泥页岩层(含砂泥岩软岩层)含气情况,及时配合现场解吸工作人员采解吸样,目的层孔深每50m应及时进行岩芯编录。

岩芯编录时,应仔细观察岩石的岩性、颜色、结构、层理、构造、节理、裂隙、结核、古生物化石等并依次记录。

岩性属砂岩类还应观察记录分选性、磨圆度、胶结物,化石描述应尽量到属或种,腕足类、瓣腮类切忌混淆搞错。

岩芯编录时,凡泥页岩类岩层厚度0.5m以上应单独分层描述,若目的层厚大于100m,泥地比大于60%,0.5m以下泥页岩为其它主岩层的夹层原则上可不单独分层,但需注明井深段位置,否则应单独分层描述;凡颜色深(深灰色、灰黑色、黑色)的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厚度大于1m无论目的层厚度多少应单独分层描述;凡颜色深的粉砂岩、细砂岩、含泥灰岩、泥灰岩厚度大于2m无论目的层厚度厚薄应单独分层描述。

岩芯观察时若遇颜色深的碳酸盐类岩石与砂泥岩等岩石难以辨别,可借助盐
酸辅以识别,也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岩石颜色、层理、脆性、硬度等加以分辨。

岩芯鉴定表、回次鉴定表除按规定和格式记录填写外,要求字迹工整、美观,无错别字、重漏字,无专业术语及原始数据错误,其内容反映真实、客观,无伪造、仿造。

三、采样工作
(一)常规测试样
1. 采样质量、重量、时间
页岩气岩芯样常规测试项目有:有机质类型、有机碳含量(TOC)、成熟度(Ro)、干酪根元素分析、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孔隙度及分布等。

为能满足样品对比测试等需要,每件样重量应大于5kg,岩芯长度大于10cm,无污染、不破碎、无沾水,用绵纸包装胶带缠绕。

采样时间:岩芯打出后不宜超过2天后采样,泥页岩样应出芯后立即采取。

2. 采样间隔
(1)海相
海相目的层厚大于100m,泥地比大于60%,泥页岩单层厚度大于10m,采样间隔1件/5m,泥页岩单层厚度小于10m,采样间隔1件/3m;海相目的层厚小于100m,泥地比小于60%,泥页岩单层厚度大于10m,采样间隔1件/3m,海相泥页岩单层厚度小于10m,采样间隔1件/1~2m。

(2)陆相或海陆过渡相
陆相或海陆过渡相目的层厚大于100m,泥地比大于40%,泥页岩单层厚度大于6m,采样间隔1件/ 5m,泥页岩单层厚度小于6m,采样间隔1件/2m;陆相或海陆过渡相目的层厚小于100m,泥地比小于40%,泥页岩单层厚度大于6m,采样间隔1件/3m,泥页岩单层厚度小于6m,采样间隔1件/1m。

3. 夹层或互层
若夹层厚度大于3m,泥页岩与夹层互层时海相、陆相或海陆过渡相采样间隔1件/10~20m,也可根据设计采样件数酌情采取。

4. 非泥页岩层
颜色深的粉砂质泥岩视为泥页岩层采样,颜色深的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灰岩在目的层深部每岩性应考虑采取1~2件(特别是目的层或单层厚度薄时)。

5. 采样件数
项目总件数原则上不突破设计要求件数,根据各页岩气井泥页岩厚度变化情况可调整。

凡采取了气体解吸样的顶底(或上下)应分别采1件,非泥页岩层视总体情况及总量而定。

(二)力学样
重点在目的层段不同岩性每岩层1组(尽量上、中、下层位均匀分布),6件/组,每组岩芯长度应大于10cm,岩芯应成整体、不破碎、不沾水、无污染、无裂隙,采样时无风化,绵纸包装胶带缠绕。

(三)气体解吸样
1. 设备
页岩气样现场解吸设备有:气样罐、页岩气解吸仪(含支架、量管、软管、锥形瓶等)、空盒气压计、温度计、标准衡温水箱等。

气样罐:内径大于65mm,内罐高大于30cm,在1.5MPa压力下保持气密性,易装卸。

量管:体积500~1000m。

空盒气压计:80kPa~106kPa,分度值0.1kPa。

2. 采样及解吸
目的层厚大于100m,泥页岩(含砂泥岩)单层厚度大于10m,采样间隔5~10m/件,单层厚度小于10m,采样间隔3~5m/件;泥页岩与夹层互层时视情况10~20m/件,尽量在泥页岩集中处采取;颜色深的非泥页岩层(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灰岩)每岩性采取1件(特别是目的层或单层厚度薄时)。

根据设计要求总量和重点控制。

地质人员配合现场解吸人员岩性、层位识别。

采样时间:样品岩心在岩心管内停留时间孔深小于200m不宜超过5分钟,孔深200~500m不宜超过10分钟,孔深500~1000m不宜超过20分钟,孔深大于1000m不宜超过30分钟。

从岩心管内取出样品岩心暴露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装罐到解吸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岩心样取出并洗净、称重后迅速装入饱和盐水解吸罐中,用细粒石英砂填满罐中空隙。

在各阶段应分别记录时刻在案。

现场解吸及时间:连续8小时内(5、10、10、10、30、30、60、60分钟…记录气量)平均解吸量大于0.5m l/小时应继续至少24小时解吸,反之,方可终止现场解吸。

终止现场解吸的样(连罐带罐内样)5日内送有关化验室测试残留量。

气体损失、残留量按《页岩含气性分析技术规程(试行)2012.8.》要求执行。

(四)送样
常规及力学样品采集后送交化验室时间间隔不宜超过20天,每件样品应贴标签,填写样品登记,样品标签应注明编号、孔深、采样人、采送样时间等,字体应清晰、规范、不易掉损。

并作好采、送样登记及电子文档。

四、野外资料及验收
野外工作期间,地质人员必须及时绘制对比单孔柱状图或图切剖面图,掌握目的层等各层位,以利目的层位万无一失,终孔层位准确可靠。

终孔时除填写测井通知书、编制封孔设计、填写封孔报告书、钻探工程质量验收书(现场验收、签字)外,应立即绘制页岩气钻井单井柱状图、钻井地质录井柱状图,检查各种资料,认真做好野外资料保管工作。

每页岩气钻井工程全部结束,地质人员进行钻探等分项验收评级,陪同有关负责人岩心复查及全孔综合质量验收。

五、资料汇交工作
野外工作期间或结束后,及时向分项工作完成方索取电法、录井、测井、测量、钻探原始或成果报告资料,有电子文档的还应索取存档。

钻探原始班报等须装订的应装订成册归档。

各成果资料、验收意见书等须加盖法人公章、责任人章(或签名),原始记录(如班报等)须签名,各种资料应注明有相关日期。

六、完井地质报告
野外工作结束后应提交页岩气完井地质报告,每钻井提交1件,其格式、要求可参照“煤层气完井地质报告”。

相关主题